WIXOO

Digest

财力与信心耗尽!三十年港资印刷厂宣告结业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2/08/13

疫情发生以来,很多香港老板被孤悬海外,无法回厂接管公司。不幸的是,由于疫情经年反复,迁延日久,不少香港老板的财力与信心双双耗尽!

2021年12月30日下午,位于深圳平湖的老牌港资企业德新印刷老板苏先生在香港通过视频通话向员工宣布该厂已经无力经营,从即日起结业。在2021年的最后时刻,老板亲手为自己经营了三十多年的企业敲响丧钟,这无疑是最为悲伤的消息。

老板视频宣布结业,员工情绪激动

老板苏先生话音刚落,德新印刷全体员工瞬间炸锅,情绪激动地到龙岗区政府集体上访。据了解,员工一是担心被拖欠工资,二是担心老板会赖掉巨额的经济补偿金。在平湖街道办的紧急求助下,龙岗法院第一时间介入此事。

根据法院调查,该厂尚余员工271人,很多都是几十年的老员工,这些人可以领到十万以上的经济补偿。该厂不存在拖工资的行为,目前仅剩12月份的工资没有发放,总计100多万元,如果算上经济补偿金,金额高达一千多万。

元旦第一天,法院执行干警火速赶赴德新厂,一方面召集工人进行普法宣讲,安抚大家情绪,并登记立案。另一方面,法院组织人力全面清点机器设备,登记造册,查封厂房,防止财产损毁。

与此同时,法院方面也与阻隔在香港的老板苏先生密切沟通,在法官的劝说下,香港老板想方设法筹集到12月份的工人工资共计118万元。在执行法官的主持监督下,118万现金逐一发放给现场工人,工作持续了一整天。

夜幕降临时,271名工人在新年的第一天领到了他们的工资,执行干警也已经将机器设备及原材料等进行了查封。

当最后一张法院封条贴上厂区大门时,工人终于松开紧皱的眉头,纷纷表示不会再采取偏激手段维权,后续将通过司法程序来追讨经济补偿金等权益。

三十功名尘与土

涉事企业全名叫德新礼品文具(深圳)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深圳平湖德新纸制品厂,属于香港德新实业的子公司。而香港德新的前身则为香港德新信封印刷厂,是一家上世纪50-80年代的经济腾飞中迅速成长起来的企业。

早在1992年,香港德新携巨资登陆,在深圳平湖设立大型现代化印刷厂。德新公司主要生产纸制文具、彩印、礼品袋等产品,所有产品100%销往英国、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

由于恰好赶上了中国人口红利的大爆发,德新公司在祖国大陆获得了长足发展。鼎盛时期,德新在香港及深圳均设有写字楼,深圳平湖工厂占地47000平方,佛山工厂大沥工厂占地15000平方,拥有员工数以千人计。2010年,公司在深圳华南国际工业城新落成的环球物流中心设立创意文具设计中心。彼时,集团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超出了老板苏先生的预料。随着08新劳动法在09年正式推行,以及2012年的收入倍增计划,彻底改变了德新的发展轨迹。德新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早些年的巨大成功除了有赖于欧美庞大的市场外,还有赖于中国大陆廉价的劳动力成本。08年之前,德新养一名普工合计不足1200元/月,而到了八年之后的2016年,普工的用工成本骤然增加到6000元/月。这种剧烈变化,饶是家底厚实的德新也承担不起。

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德新迅速由赢转亏,到2016年,向来出粮非常准时的港企德新开始迟发工资。一 代名企,迅速凋谢在2014年开启并不断恶化的用工荒中。

近年来,德新佛山工厂业已宣告关闭,只留下深圳公司数百名混吃等赔偿的老迈员工,而德新的经营状况早已经一地鸡毛。而绵延不绝的疫情,则成为深圳德新走向末路的最后一根稻草。

忧思!港资老板能撑多久

香港,是世界知名的贸易之都和金融之都,当人们讨论香港经济的时候,讨论最多的是其房地产、金融、零售、电影,以及那几大垄断家族,没有啥新鲜血液。香港给人的印象是死气沉沉的经济,没有什么牛逼的高科技企业。而为数不多的爱高集团等高科技制造企业,还出现了董事长抑郁跳楼的悲剧事件。

而一度作为香港经济支柱的印刷包装业,更是在内地企业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美福、华生、有余、华力、永固、祥发、合兴、华通、宝隆、利民、奇丰等一大批曾经声名赫赫的港资包装印刷企业,到如今悉数凋零。

近两年疫情爆发后,大多数香港老板被隔离在外,根本无法返回工厂打理,久而久之,企业管理难免出现重大问题,老板的信心也消磨殆尽。此外,自占中以来,香港社会裂隙越来越大,很多老板选择了移出香港,凡此种种,无不昭示着港资企业结业潮的隐忧。

2021年7月,由于老板孤悬海外,东莞常平某针织厂停产倒闭,拖欠工人大半年的工资,17名工人经劳动仲裁裁决后向法院申请执行。东莞第三法院常平法庭第一时间清点、查封工厂财产,并快速处置变现,最终于12月初将34万余元工资款全额执行到位。

2020年6月28日,因疫情导致企业被收购计划泡汤,港资企业万诺(广州番禺)线路板有限公司申请破产清算。

2020年9月29日,在百年疫情的摧迫下,美泰玩具(Mattle)、孩之宝玩具(Hasbro)、 麦当(McDonaid)、肯德基家乡鸡( KFC )、保家劲(Burger King等知名品牌的主力供货商,曾经拥有3000员工的港资印刷大厂兴年国际宣布光荣结业 。

......

不难预见,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那些经营不见起色,员工与老板离心离德,老板投资信心缺失的港企,将在财力与信心的耗散殆尽中走向消亡。

神一般存在的港资企业

近些年来,在大陆媒体山呼海啸地正能量宣扬中,大陆崛起世界没落似乎板上钉钉,我们NO CARE美国,NO CARE香港,不再倾听第三种声音。其实,港资对大陆来说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说开放前香港是祖国大陆的窗口,那么开放后港资则是中国经济的大动脉。毫不夸张地说,港资兴则中国兴,港资衰则中国衰。

201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中,70%来自香港。以北京为例,截至2021年10月,香港在京实际投资1153亿美元,占全市58.1%,位列第一。同时,香港也是其它各省市多年来最大的外资来源地。

2019年3月,东莞市市长肖亚非在向来莞调研的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一行介绍时曾说,港资仍然是东莞第一大外商投资,全市共有港资企业7593家,占外企总数的57.6%;累计实际利用港资440.5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数的56.6%。在莞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港资企业近600家。

2020年10月21日香港报道: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在谈到社会上有关深港城市发展速度的讨论时透露,目前累计在深圳的港资企业有约八万家,占总体深圳市外商投资的比例高达85%。

在上海,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香港投资者在沪投资企业7479户,比一九九七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二点八七。

在苏州,截止2016年12月,港台企业数量接近1万家。

显然,港资早已和中国经济深度绑定,离开了港资,中国经济将面临灾难性后果。

写在最后,在包小编看来,尽管越来越多国人在温水煮青蛙效应和远离ZZ的双重浸润下渐失敏锐的嗅觉,但虚幻的岁月静好终无法阻止即将到来的港资结业潮。

时代的一粒灰,压在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