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南粤七百年香氏渊源叹沧桑
查开祥拖着负伤的身躯叹息地离开了战场,虽处南粤,他的部队终究敌不过从千里之外追击而来的元军铁骑。这是公元1278年,南宋景炎三年,这一年,成吉思汗的子孙占领了临安城的宫殿,南宋的倒数第二个皇帝端宗在仓皇逃亡中遇到飓风,沉溺得病而亡,年仅11岁。也就在这一年,查氏一脉开启绵延七百余年的香氏一族。
护帝忠臣避难南粤
官拜太子太保的查开祥守护着宋室宗亲,从福州一直逃到广东香山,并在香山十字门与元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昏天暗地的战争中查开祥身受重伤。随后,他带着残余的人马回到已生活多年的东莞查山,以期东山再起。
然而天不宋室。一年后,宋军在崖山做出了最后一次抵抗,致死不肯变节的陆秀夫背负幼主赵豹投海自尽,南宋亡。
为保存查氏血脉,查开祥弟弟建议兄长保护家小登岸潜浦,自孤身驾船引开元兵东上惠州,已成宋室遗老的查开祥开始他的逃亡之旅。
查开祥最终逃到了古时洋平的一个村落,这便是如今的横沥村头村,养鸭户王氏收留了查家。从此,查氏便在此处定居。为免遗祸乡邻,查开祥忍痛隐匿这个名人辈出的姓氏,他将“查”字底下一横置于顶部,改为“香”姓,取了后来居上之意。查氏的一支血脉从此开始由香氏延续。
旧时庭院今时庙
查姓乃香姓之祖,而查氏的源头则须上溯至春秋时期。据《姓苑》记载,春秋时齐顷公的儿子食采于查邑,他的后代子孙以邑为姓,称为查氏。查氏久居山东,南唐时迁往江苏海陵,后世多出达官贵人,繁衍成当时的名门望族。
相传南宋时期,查开祥的父亲查锡远已迁到临安城入朝为官,拜光禄大夫,因与奸相贾似道不和,查锡远最终辞官归隐田园。1262年,查家南下迁至南雄珠玑巷。在这个南迁氏族的发祥地居住了三年之后,查锡远去世。为避兵祸,查开祥带着家人一路向南迁徙,来到东莞查山。
查山这座村子原本没有名字,因为名门之后查开祥来到了这里,建了一座叫“查园”的庭院,大家便以“查山”命名附近的丘陵和田地。然而这个名字并没有得到延续,在查开祥被元军追捕之时,为了掩护这位忠臣的潜逃,查山的宋室遗民借着谐音,将查山称为“茶山”,这便是后世的茶山镇。
1276年,临安城破,宋帝被捉。同年五月,端宗赵罡仓促即位,已在查山闲居11年的查开祥决定北上。这一年,查开祥保护端宗一路南逃,辗转经过了福州、泉州、汕头、潮阳、陆丰、香港、虎门。1277年,准备建新都于广州的端宗幸临查山,查园的主屋成为了皇帝的行宫。如今,查园的雕栏玉砌早已不在,唯独剩下行宫朱颜未改,蜕变成今世的“东岳庙”。
隐居南粤世代农耕
风雨飘零的小王朝并未能建起新都。蒙古铁骑风卷残云般扫荡着宋军的部队,查开祥随着端宗从陆地逃到了海上。此时,孤立无援的文天祥已在广东五步岭被元军抓往北地,留下一片丹心指向南国,南宋最坚强的一根支柱轰然倒塌。十字门一战,宋军完败,查开祥在这里完成了他为宋室王朝的最后一场战役。
到了洋平,查开祥的时代已经过去,香开祥成了香氏的一世祖。南粤大地显然是一片清净之地,远离了刀光剑影,少了山河破碎的凋零,香开祥从此“以孝弟忠信为家法,读书耕织为本业。”
然而,为子死孝,为臣死忠。虽然自适于岭南的“高山流水之情”,这位未能“死忠”的旧朝遗臣,内心或许并不平静。“死为宋国魂,不作元寇鬼。”香开祥为后人留下的家训是,累世不得为官。从此往后七百年,世代香氏皆以农耕为生,隐居南粤,默默无闻。
果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绵延千年,终始显赫的名门望族,迁出一脉,在岭南开始延续一段平淡朴实的千年岁月。
【香氏后世名人】
香氏定居南粤以来,以农耕为业,默默无闻七百年,直至民国后期,出了一位粤系儒将香翰屏。
香翰屏,生于1889年,23岁时入读广州法政学校,30岁入广东护国军第五军军官讲武堂学习。39岁成为成为国民党“铁四军”十二师师长,并逐渐成为掌有粤军实权的粤系二号人物。后曾任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党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正式退役。香翰屏还曾兼任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领导人民群众抗日自卫、保家卫国。
香翰屏是有名的儒将,他素爱读书练字,一生究心笔砚,故有“半个书生”之称。治军余暇,常与胡适、林语堂、郭沫若、梁实秋等文人来往,其毛笔字以大草书闻名,曾出版《香翰屏将军草书初集》。
【香氏人口分布】
香氏自1289年一世祖查开祥改“香”姓以来,现已传26代,但人口不足两万人。
目前香氏人口主要分布地为:广东、广西、湖北、四川、安徽、山西、甘肃民勤、内蒙古河套、新疆奇台、吉木萨尔、香港、海外等。
其中各地人数分布为:东莞市横沥镇有5000余人,其中村头村2300余人,长巷村1600余人,新围村1100余人;广东省内(横沥镇外)有1100余人;广西合埔县沙棘坪村2300余人;内蒙古河套1000余人;甘肃民勤1000余人;香港3000余人;海外600余人;其余地区有少数人。
【香氏南迁路线图】
浙江省杭州市(?—1262)
广东南雄珠玑巷(1262—1265)东莞市茶山镇(1265—1279)
东莞市横沥镇村头村[古称洋平](1279至今)
【访谈】
“新修族谱是我的责任”
香少峰(简称“香”)是香氏26世孙,今年31岁。他历时7年新编了《香氏族谱》。记者(简称“记”)特意采访了他。
记:香氏的族谱和祠堂目前保存如何?
香:香氏一共修了三次总谱。第一次由三世祖八居士修缮了首本族谱,这本族谱在明朝末年时遗失。第二本族谱由八世祖修缮了,至清朝乾隆年间遗失。十七世祖修缮了第三本族谱,传至1959年。据老人说,那年洪水淹没了祠堂,但因破“四旧”的影响,族人不敢保管族谱,最后交给一个未婚的年轻男子保存,谁料竟被他当做废纸使用,族谱由此毁掉。
目前流传下来的几本族谱,基本都是后世各房的房谱,其中最老的一本是在康熙四十二年修缮的房谱,谱中记载了一世祖南迁的过程。
香氏的祠堂在1962年时被拆毁,当年建学校需要木材,便把老祠堂拆掉,当做建筑材料使用。在那个年代,祠堂属于“四旧”,有人要求拆掉,族人也不敢保留。
记: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历时7年修谱?
香:我修谱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我这个姓氏少见,别人见到很好奇,但我对于姓氏的来历也并不清楚,所以对族谱很感兴趣;二是因为现在流传下来的房谱大多残破不全,而老人们的传说也常常与史实不符,我便想弄清楚真相;三是因为觉得修谱是族人的责任,想为后代留下一点东西。
但是修谱的困难也很大,尤其是在考证方面,许多资料难以搜集。我目前修缮的族谱严格上说也是本房谱,有很多地方还需要补充,希望以后能继续做下去。
记:后代香氏是否有人外迁?外迁的族人是否曾回到横沥祭祖?
香:香氏在横沥村头定居之后,曾有少数人外迁,但大多在广东省内,有些迁往广西经商,还有少部分人北上当兵或是经商,后居住在内蒙古、甘肃等地。
广东广西两地的外迁族人偶尔会回家祭祖,但有些地方的族人因为人数较少,外迁时间又太久,甚至都不知道香氏的来历。
前几年,我将新修缮的族谱发到网上后,得到了外地一些香氏人的留言回复,于是逐渐和一些地方的族人联系上。2007年,村头村重建了一世祖的墓碑,并借机组织了大规模的祭祖活动。这次祭祖有2000多人参加,其中有100多名族人是特地从外赶回来,比如内蒙古来的3名族人,是第一次来到横沥祭祖。
专题文/图:南方日报记者李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