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伟大的50款技术产品
沸腾一个时代的披头士乐队,影史上的不朽之作“公民凯恩”,还有伟大的拳王阿里…… 这样如雷贯耳的名字还有许许多多,而它们也都会以能成为各自所奋斗领域内“永不可逾越的颠峰”为荣,不过有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冠军的奖杯只能属于一个人,而同样的规则也适用于技术世界。
那么数字时代究竟会诞生怎么样的最佳技术产品?一件产品需要具备哪些资格才能赢得“最佳”的称号?首先,要获得入选资格那就必须是一件货真价实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意味着那些硬件或软件产品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无法割裂,另外,这种产品还应该获得相当程度上的普及,且发展后劲十足,若有可能其还应实现某种意义上的突破,以至影响到该领域内同类产品日后的发展轨迹。
正因如此,我们首先对数以百计的产品进行了考察,接着又展开一番坚苦卓绝的持久战式辩论,最后终于推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50款技术产品”榜单,要提醒各位的是,这里涉及的技术时间概念起始于个人电脑刚刚兴起的年代,所以不要指望我们会把轧花机或是晶体管收音机这样的“文物”列在名单上。
No.50 Northgate OmniKey Uitra 键盘 (1987)
Northgate OmniKey Uitra,这是一个浸淫在想象世界中的产物,它重达5磅的巨大身躯不断散发着带重金属时代特征的野蛮气息。厚重、涨眼以及皮实(它使用的是和今天没什么两样的可替换式薄膜按键),也许是Northgate的死党们至今仍在使用这个键盘的原因(或是仿冒的克隆货),现在在eBay购物站点上至少也要花上100美圆才能得到其原版货。但话又说回来,既然这种键盘那么火爆,那生产它的Northgate公司为何会在1997年时关门大吉呢?有个流行的说法是,OmniKey Uitra键盘太经久耐用,导致这之后的键盘消费市场一片大萧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Northgate OmniKey Uitra键盘既拥有金刚不坏之身,又在某些细节之处体现出自己体贴的一面,比如键盘上提供了多个特殊按键与按键取出装置,因此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对键盘进行定制。
No.49 微软Excel 电子表格工具 (1985)
这又可能会引起大家的一番争议,毕竟Excel自打从娘胎里出来后就一直被身上存有的漏洞以及肆虐的病毒纠缠不休,但你会相信它在登陆PC平台之前其实早已在Mac平台上待了两年吗?终于,它在选择投入Windows系统的怀抱后,借助自身强大的脚本语言功能,只花了接下去短短几年工夫就埋葬了一代经典Lotus 1-2-3。Excel是如此的春风得意,以至微软办公组件中其它的程序都不得不参造它的外观样式来进行重新设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icrosoft Excel一经问世,就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功能最强大、技术最先进、使用最方便的电子表格软件之一。
No.48 索尼Mavica MVC-FD5 数码相机(1997)
在数码摄影技术刚起步阶段,人们若想把相机里的照片转移到电脑中绝对是要颇费周折的,想想看,那时候没有存储卡插槽,没有蓝牙技术,甚至连USB接口也没有,真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过索尼Mavica MVC-FD5数码相机却带来了一个天才般的设计:它使出的绝招是在相机里内置一个软驱,至于剩下的事还得靠摄影师自己来解决,当时的一张存储盘内可以保存大约8张图片,而这些图片的分辨率也被限定在最高640×480像素上,不过对于当时绝大多数人来讲这已经算是够好的了。回到现在再看如今的Mavica系相机,内置有DVD刻录机的它与当年的自己相比完全是判若二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索尼的Mavica MVC-FD5数码相机最多可在标准3.5英寸软盘上存储40张彩色照片,同时使得相机与电脑的连接变的更为简易。凭借此方面的优势,Mavia短期内便统治了市场。
No.47 PC-Talk 共享软件(1982)
PC-Talk作为一款终端程序,其当时的使命就是让用户能以拨号方式顺利进入到BBS系统以及诸如CompuServe这样的早期在线服务当中去,但它之所以出名却是另有原因:其促进了共享软件模式的创立,并为此获得广泛认可。至于该软件的作者,也就是PC World的创始人之一兼编辑Andrew Fluegelman在最初决定将其推向整个世界的时候,他所提出的要求只不过是若有人喜欢只要给自己寄点象征性的报酬就够了。虽然这个时候PC-Talk上面还打有“免费软件”的标记,但“共享软件”很快就成为代表此种商业模式并被公众接受的术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PC-Talk共享软件的意义并非在其本身,而在于Andrew Fluegelman将自己的“共享”理念体现于其中,虽然这可能是无意间的举动。
No.46 Adaptec Easy CD Creator 刻录软件 (1996)
现如今要是刻录一张光盘在我们眼里显然是轻而易举的小事,只要在屏幕上拖曳一下准备刻录的文件然后执行就了事,但你很难想象在早期刻录光盘会是什么一幅景象,首先第三方软件的支持必不可少,而且还要进行反复试验并要面对刻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错误。不过Easy CD Creator的出现就很快消除了光盘刻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不确定因素,其完美的表现近乎要与光盘刻录标准画上等号,这种局面一直到Windows XP降临后才被打破,而现在其后续版本,也就是Roxio Easy Media Creator 9已不仅仅将自己的作用局限在光盘刻录这一小块领域内,这倒让不少人怀念起原来的Easy CD Creator。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Adaptec Easy CD Creator身上体现出的是专业与便捷完美的结合统一,此外其对众多刻录机以及接口的支持能力也被人乐道。
No.45 Red Hat Linux 操作系统 (1994)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Linux家族的成员也有数百之众,若在其中选一个出来以代表Linux系统的“分水岭”确实有些困难,但要看到,这个群体中只有少数成员达到了较高级的发展水平,Red Hat Linux正是其中一员,而该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对Linux所实施的转型:Red Hat Linux开始提供有对Linux初学者来讲非常友善的操作界面以及简便的安装过程。当2003年Red Hat Linux被宣布停止新版本的开发后,它的位置马上就有诸如Ubuntu在内的“继任者”顶替,而这些系统的目标同样也是旨在让Linux的桌面应用更为普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Red Hat Linux操作系统可能是最出名的Linux,在鼎盛时期,其背后曾有多达数百人的专业团队为使用者提供支持。
No.44 佳能EOS Digital Rebel 数码相机 (2003)
随着2003年Digital Rebel数码相机的推出,佳能终于为普通消费者们贡献上了高端相机技术,该EOS相机属于一款630万像素的数码单反机,但价格却突破了1000美圆的心理防线,在这个价位上它豪不吝惜的配有可换镜头以及更优异的手动控制装置,使其性能达到专业人士的要求并让那些高端的傻瓜机望尘莫及,而佳能EOS Digital Rebel 数码相机也当仁不让的成为当时唯一一款入门级数码单反机。另外,它也有可能是迄今为止遭受玩家最多破解的相机,那些头脑发达的技术狂人为这款相机创建了新的固件,甚至还专门写了相关的DOS程序。现在,随着最新款EOS Digital Rebel Xti的上市,Rebel系相机依旧是佳能的中流砥柱,而这款新相机也自然会受到那些严肃的摄影师们的广泛欢迎。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佳能EOS Digital Rebel 数码相机将数码单反机从高高的价格神坛上拉下,至此标志着数码单反正式成为寻常摄影爱好者手中的玩物。
No.43 Central Point Software PC Tools 系统工具包(1985)
一个接一个的购买各种功能的系统工具包显然不划算,Central Point Software公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推出了PC Tools,这个工具包的意义虽然谈不上深远,但通过往里面不管三七二十一塞进超过一打的实用工具集(囊括杀毒、备份、恢复被删及被格式化文件等功能)这样的做法,恰好能为那些遭遇技术挫折的用户在DOS平台下提供一站式的修复解决方案。不过在之后的1991年,经历了一场让人失望的产品发布活动后,赛门铁克收购这家公司,并在随后将其分割拆解,借此让自己的诺顿SystemWorks实用工具包来继续PC Tools所开创的事业。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PC Tools设计了一个十分友好的用户界面,使操作和使用相当方便,尤其是屏幕显示的局部变换、开窗口、帮助等功能,都代表当时软件界的主流设计风格。
No.42 爱普生MX-80 点阵打印机(1980)
除了调制解调器成功连线时所发出的猫叫声外,就再也找不出哪个电脑设备能象一台点阵式打印机那样发出扎扎咕咕的噪音还能让人感觉舒服!这当然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时点阵技术已经统治打印机世界多年,它以一种近乎狂热的姿态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拖引着输纸器上的打印纸张。而这当中,爱普生MX-80点阵打印机自推出后便以其价格相对低廉,耐用可靠以及够快的打印速度(大约每分钟打印一张)赢得消费者青睐,成为市场上最为畅销的点阵式打印机,根据爱普生自己的数据显示,它占有60%的市场份额。你能想象到MX-80在当时究竟流行到什么程度吗?现在虽然已经过去27年,但在美国你只要花6美圆依旧能买到一条这款打印机所使用的色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精工公司顺应当时个人电脑发展普及潮流,研发出的点阵式打印机MX-80使之一举成为打印机业霸主,在此基础上,精工公司将打印机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了精工爱普生公司。
No.41 Apple HyperCard 超文本系统 (1987)
若你试图对一个从没使用过HyperCard的人解释什么是HyperCard,此做法不明智的就如同向一个三岁小孩解释一本辞典,由Apple的软件天才Bill Atkinson创作的软件HyperCard实际上就是给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堆有好多空白“卡片”的程序环境,用户可以在里面添加文本、图片以及短小的视频内容。不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可以将这些卡片互相连接起来,在那个Web尚未出现的年代,此做法与一个可以进行离线浏览的Web站点有几分类似。而HyperCard中设计的某些功能至今还被浏览器所沿用,比如用一个小手状的指针来显示链接等。另外要提到一点,经典游戏“神秘岛”最初就是建立在HyperCard基础之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HyperCard最初只是作为图形编程环境设计的,其中许多特性都与超文本完全无关,但是HyperCard的流行使大批从来没有听说过超文本的人知道了超文本,并对超文本的最基本的概念进行了普及,从而结束了其仅仅作为研究主题的境遇,继而被广泛接受为一种新技术。
No.40 创新(Creative)Labs Sound Blaster 16 声卡 (1992)
在Sound Blaster声卡出现以前,电脑的音频系统仅限于机箱里的小喇叭所发出的非常单调的吱吱或嘟嘟声,借以提醒玩家游戏中已经有一个怪兽被成功解决,或是电脑已经崩溃。Sound Blaster系列声卡通过赋予电脑真正的音频能力从而彻底打破了以往旧的格局,其中的早期作品Sound Blaster 16诞生在1992年,那时主板采用的还是ISA总线,尽管它不是Creative的第一块ISA声卡,但它却是世界上第一款符合44.1KHz/16bit标准的声卡,不要小看这个16bit的采样大小,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这一直是中高档声卡的象征,可以这样说,Sound Blaster 16的出现标志着声卡普及工作的开始,而与此同时,它也为Creative一统江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如今,集成的音频系统已经成为主流,这使得Sound Blaster家族大量迁往高端游戏电脑平台 ,但这也并非是坏事,因为SB16的“正宗传人”——Audigy及X-Fi系列声卡正在通过打造出高音质多通道的音效来实现一个让人惊叹的结果,游戏迷们可以雀跃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Sound Blaster 16作为第一款拥有16位采样精度的声卡,人们终于可以通过它实现CD音质的信号录制和回放,使声卡的音频品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No.39 Mirabilis ICQ 网络即时聊天工具 (1996)
既然你可以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告之别人自己想说的事情,那又何必再拿起电话?既然这时候你能发出即时传送的信息那何必还要浪费时间去发一封电邮?一家位于以色列的技术公司——Mirabilis擅长于短脉冲群通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它推出的ICQ软件助力即时通讯(IM)应用使其一发冲天,而在接下去很长一段时间里,ICQ也都是即时通讯市场里的“龙头老大”,至今在上面已注册有数亿个用户ID号码,但无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用数字表示的ID最后倒成为ICQ的“绊脚石”,而在其想到利用简单手段将这些数字与用户的电子邮件帐号联系起来时,不少使用者已经纷纷“跳槽”。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AOL)收购,现在后者依旧对ICQ的发展提供有支持,只不过现在市场上的“老大”已经换成其“亲生”的AOL Instant Messenger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ICQ是英文“I Seek You”的简称,意指“我找你”,在发布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其同时在线用户就突破了10万,成为当时互联网上最大的通讯网络。
No.38 ChipSoft TurboTax 财务软件(1985)
假如你对有关应缴所得税、财务结算进度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精通,那也许会在片刻间做出直觉判断,认为自己可能不必劳驾ChipSoft TurboTax的帮忙。但对于我们这些搞不清激励性股票期权(ISOs)与非激励性股票期权(NSOs)的人来讲,TurboTax则能让自己轻轻松松的度过每年4月的第一个周末或第二个周末(注:美国每年的报税时间从1月15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前面所提ISOs与NSOs则是对薪酬性股票期权所做的区分)。或许这款财务软件的出现并非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却一针见血般道出了软件发展的实质,即无非是要成为用户生活工作中难舍难分的好助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ChipSoft公司虽然借TurboTax大获成功,但还是于1993年被竞争对手财捷公司(Intuit)纳入到自己旗下。
No.37 Commodore Amiga 1000 个人电脑(1985)
个人电脑发展史也有洋洋撒撒几十年了,这期间倒下的“弟兄”不在少数,今天若搞个祭奠仪式告慰这些先灵,想必在Commodore公司Amiga系列电脑的灵牌前跪着的人最多,虽然该系列电脑的销路从没让人省过心,而拥有它的公司更是早在1994年便已关门倒闭,但不能否认的是,作为失败者的Amiga电脑却能表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相比同时代的PC机与Mac机,Commodore Amiga 1000则要晚问世几年,它使用的处理器是来自Mac机上的摩托罗拉 68000,另外还有一个独立的视频处理器,正是后者的存在,使得电脑能够处理诸如3D动画,全速视频以及其它一些以前人们都闻所未闻的任务,再加上一块当时属于高端的音频处理芯片,Commodore Amiga 1000很快就挣得世界首台“多媒体计算机”的头衔,只可惜在当时的环境下,多半用户对这划时代的举动都没做好任何迎接的准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Commodore Amiga 1000 是第一台多媒体多任务处理电脑,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样的设计确实有点剑走偏锋。
No.36 McAfee VirusScan 反病毒软件 (1990)
想必自从诞生了PC机后,电脑病毒也就紧跟着跑了出来,但在刚开始时候病毒并不象今天这样如此泛滥成灾,正因如此,也直到Windows 95时代的早期,反毒软件才开始成为操作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此前Windows 3.1时代的病毒破坏力并不强),现在大名鼎鼎的诺顿在当时虽得到不少人拥捧,但要论当中的首选还属McAfee VirusScan 反毒软件。1997年,McAfee收购了欧洲第一大反病毒厂商Dr. Solomon公司,并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其相关产品的所有权,其中就包括有堪称一流的反毒引擎。尽管现在所推出的VirusScan版本反响不如从前那么热烈(看起来McAfee目前似乎更热衷于开拓另外一些安全产品,而忽视了自己以前的老本行),但其依旧值得信赖。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其实McAfee VirusScan 反毒软件最早出现在1987年,它也是首批登上历史舞台的商业反毒软件产品之一。
No.35 Broderbund The Print Shop 绘图软件 (1984)
从前要是准备开个派对,当中若想搞个显眼的大条幅什么的只能通过使用点阵式打印机来完成,当你看到最后的成品从输纸器中传出时,不要忘了此时打印机的墨水可以已经消耗待尽!对于这当中要制作花花绿绿的传单或是个性十足的自制贺卡等活计对Print Shop来讲都算不上难事,由此它为那些无聊的Apple II电脑用户提供了不少方式来证明他们的电脑在绘图方面其实要比蜡笔强。简而言之,这也算是世界上首款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却也讨人喜欢的软件了,信不信由你,即便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Print Shop依旧活得好好的,其最新发布的PC版本号已经达到22!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相比图上Print Shop最初的模样,在历经风雨二十余载后,现今它已发展成为一款非常成熟的绘图软件。
No.34 Apple Airport Base Station 无线基站 (1999)
Apple并非引入Wi-Fi无线技术的第一“人”,但要论谁最先为此技术打造出一个快乐应用方式,那就不得不提Apple在1999年推出的飞碟状无线基站设备,这个外观标新立异的产品体现出Wi-Fi技术张扬而又时髦的个性,因而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其标志物。其实,Apple在此方面一直努力尝试成为先驱者,还在别的厂商对802.11b无线技术持观望态度时,它就率先将该技术整合进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当中,而Apple也把自己开发出来的802.11标准起名为Airport。至于现如今其所推出的Airport Extreme Base Station无线基站就属于Airport Base Station的直系后代。即便一直以来Apple在网络硬件领域都没有什么大的名气,但这款早年推出的Base Station无线基站在Wi-Fi技术发展初期却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力,也许得益于取自它身上的某些灵感,才让无线世界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Apple Airport Base Station无线基站之所以成功,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延续了Apple产品的一贯风格:抓人眼球!
No.33 索尼Handycam DCR-VX1000 数码摄像机 (1995)
其实早在索尼Handycam DCR-VX1000数码摄像机出现前的几年,家庭录像就显现出无限的市场潜力,而正是这款产品最终将便携式摄像机带入数码纪元。人们要感谢它所使用的MiniDV数码录像带,这让我们可以易如反掌的使用电脑对视频内容进行编辑处理,接下来,过去那些质量粗糙的VHS以及Hi-8带子就被扔进了垃圾桶。不过在当时花上4000美圆买到的这台摄像机只能提供410-kilopixel像素的图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数码摄像机的性能也逐步增强,在1999年索尼公司终于问鼎1-megapixel拍摄像素的机型,而到了2004年,它更是推出了高清画质的数码摄像机。现在Mini-DV也处于被其它更好的技术逐渐淘汰的位置上,但索尼公司的某些新机型依旧在使用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DCR-VX1000舍得在技术投入上下工夫,正因如此,达到相当专业程度的它也被世界各地的电视新闻记者、独立制片人所广泛采用。
No.32 Eudora 电子邮件软件(1988)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哪个免费软件能像Dorner开发的Eudora一样能对技术发展进程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不过按照最初的设想,该软件其实只被当作一个程序整体规划中的组件部分。但它最后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被广大用户认可的非主机电子邮件客户端,根据非正式的“民意调查”显示,目前在PC World的员工当中使用该软件的人也不占少数。这个程序特别提供了两种不同版本供用户使用,一种属于免费性质,但有广告;另一种则是付费性质的增强版本,而且不带任何商业广告。这个电子邮件软件在1991年时被Qualcomm公司收购,之后依旧不断有新的版本推出(其最新7.1版本可通过以下地址进行下载),此外,不错的开放性使它能活跃在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至于其未来走向有点可以明确的是,Eudora将会使用开源化的Thunderbrid软件作为自己的升级内核。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Euroda使电子邮件成为主流应用,它也是第一个有图形界面的电子邮件客户端,为此,它很快成为各公司与大学主要使用的电邮软件。
No.31 任天堂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游戏机 (1985)
在任天堂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以下简称NES)游戏机出现以前,游戏市场已经低靡沉寂达两年之久,这个时候最需要一位“救世主”的降临。NES在此当仁不让,在其貌不扬的灰色外壳下这台游戏机的能量却不可小瞧,曾经有数以百万计的玩家被各类游戏机带入到超级玛利奥兄弟的探险世界中,但其中发挥的影响力最大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还当属NES游戏机。凭借NES的声势,任天堂公司在家庭游戏领域也拥有了长达一年统治期,不过具体说来这还得归功于NES对各类横版街机经典游戏近乎完美的支持,像超级玛利奥兄弟、大金刚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能在它上面见到。时隔22年,作为NES精神的延续,现在任天堂推出的Wii游戏机同样受人热捧,而在其上运行的玛利奥兄弟以及赛尔达传说游戏不啻于是在向NES致敬。
现在也许只要花不到20美圆,你就能拾起对这段记忆,eBay购物网站目前正有当年的NES游戏机出售,若有兴趣者,可以访问以下地址做进一步了解。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NES实际上就是伴随中国70年代生人成长的任天堂红白机的出口型,两个名字合在一起就概括了1985年的游戏界。
No.30 Apple Mac OS X 操作系统 (2001)
Apple Mac OS X 是Macintosh系列操作系统的第十个“轮回”,不过在它里面,Apple已经将老化的核心抛出窗外,转而实践了一个惊人之举,将UNIX作为其内核!一个基于UNIX的系统免不了会被带上复杂难懂的帽子,而将其变为经Mac死党认可的系统后会不会依旧保有一向孤傲的Apple所自豪的某些东西——比如轻松幽雅的操作方式与直观性?这大可不必担心,OS X(目前最新版本为10.4)所带来的震撼可能远超乎人们预先的期待,特别是OS X的Aqua图形界面在视觉上产生的冲击力绝对可以为现代操作系统设定一道新的门槛,不少观察人士认为微软在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里所使用的Aero图形界面正是对其厚颜无耻的抄袭之作,究竟孰是孰非,每个人心中自有论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30 Mac OS X被认为是Mac操作系统已有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完美的3D界面下拥有一颗兼具UNIX威力与稳定性的核心。
No.29 惠普 LaserJet 4L 激光打印机 (1993)
在惠普 LaserJet 4L 激光打印机问世前,若要打印出看起来专业点的报告就意味着用户要么去购买一台又大又贵的打印机,要么就屈尊走进一家打印店并按页数支付很不划算的费用(也就是重打印费用,因为最开始打印的几张绝不会符合要求)。而4L打印机出现后,也意味着个人激光打印时代的降临,其个头很合适摆放在一张桌子上面,价格也不贵—849美圆,它也成为首款将价格门槛降至1000美圆以下的激光打印机。如今在一些PC World编辑们的办公桌上依旧能看到它那熟悉的身影,而在eBay购物网站上它的售价也不会超过50美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93年,惠普LaserJet 4L以内存增强技术(Met)、碳粉经济打印模式、省电模式和灵活的送纸装置打入了中国的激光打印市场,这也标志着惠普激光打印机在那时起已盘算开始对中国市场发起总攻。
No.28 Aldus PageMaker “所见即所得”桌面排版软件 (1985)
运用桌面排版系统把大量信息高效地进行处理,最终制成各类印刷品,早年这还只是个预言,而今却已成为计算机的一项重要应用。桌面排版系统集图文处理和排版功能于一体,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排版印刷方式。它将文字、表格、图形、图像混合于一个所见即所得的环境中进行编排,版面的设计、修改和排版物的组织都有变得方便、快捷。作为其中的鼻祖之一,Aldus PageMaker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垄断地位,以至在那段时期里,Aldus和PageMaker就是桌面排版的代名词。而也正是它将一个人人都以为是垂直的应用软件(针对产业用户)做成了一个真正的水平应用软件(每个行业都需要),此外它还不可逆转的掀起一次软件推动硬件发展的浪潮:以前一套大型电子排版系统要花费千百万美元,而今同样的桌面排版系统不到1万美元。不过英雄也有末路时刻,1994年,时运不佳的Aldus公司作价4.5亿美圆被Adobe公司收购,现如今,PageMaker依旧活跃在市场上(其最新版本为PageMaker 7),但在更高端的QuarkXPress以及Adobe自己的InDesign挤压下却已风光不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Aldus PageMaker开始,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也被改变,剪刀和胶水算是真正被计算机所取代,而传统排版则变成电子排版。
No.27暴雪(Blizzard)魔兽世界网络游戏 (2004)
谁能料到这样一款基于策略游戏的多人在线RPG网游会如此炙手可热?也很难相信魔兽世界(以下简称WoW)仅用两年时间便以成就了这一切,而回头在看看它所走过的历程也足以让人唏嘘不已。现在随着不断有新的任务扩展包与装备推出,WoW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拥有超过800万的玩家,为而了丰富游戏内容,它甚至会从热门动画片“南方公园”的恶搞情节中汲取灵感。WoW绕开了诸如网络创世纪、无尽的任务这样的网游前辈所走的老路,轻而易举的创造出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的流行神话,虽然无法否认的是,以上提到的两款元老为晚辈WoW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也要看到即使在它们的鼎盛时期所拥有的玩家也从没有超过100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丰富的任务以及上手的简易,使得魔兽世界能将骨灰玩家与普通玩家的心一同虏获,而每天在这个架空世界里自由冒险也已经成为这些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No.26 CompuServe 公共BBS系统 (1982)
CompuServe系统始建于1969年,正因如此,它也有可能是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主要BBS系统。说它引人瞩目确实不假,CompuServe在1978年就开了电子邮件广泛使用的先河,并在1980年引入了一个简单版本的聊天室,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时,这个系统开始具体成形并继而演化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所见的那种样子:一个成熟可靠,范围覆盖众多城市乃至海外的在线信息服务,用户需要通过按分钟计时的拨号上网方式对其实施访问。不过之后发生的两件事导致CompuServe走向凋零,首先是对其没多少好意的美国在线(AOL)飞黄腾达,后者最终也将CompuServe纳入自己门下,另外一个因素当然是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兴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CompuServe虽然不是第一个出现的在线服务,但确实目前还在运行的最具悠久历史的在线服务。
No.25 Compaq Deskpro 386 个人电脑 (1986)
这款基于386技术的个人电脑在当时处于非常领先的地位,但它并非如常人所想是出自x86计算机之父——IBM之手,相反,它来自于当属异军突起的竞争者康柏(Compaq)。其实早在这以前,该公司就曾于1982年推出过Compaq Portable便携电脑并潜心研究IBM个人电脑的BIOS,最后成功的对其进行了逆向分析而成为 IBM的眼中钉。1986年推出Deskpro 386 个人电脑使得康柏领先于这个蓝色巨人,并成为这场你追我赶的游戏中事实上的“领跑者”,不仅如此,康柏还迫使IBM大幅削价,由此也赢得好评如潮。于是随着386的降临,一场克隆战争也全面打响,它把个人电脑市场带入到以残酷竞争为标志的现代纪元。而在2002年时,这个当年率先揭竿而起者也终于倒下,虽然惠普公司接下了它剩余的衣钵,但以其名称标记的机器依旧现身于市场当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Deskpro 386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配备有当时最先进的32位处理器,以至成为当时性能最强大的个人电脑,更重要的是它终结了由IBM一家公司统治整个PC领域的神话。
No.24 Spybot Search & Destroy 反间谍软件工具 (2000)
当Patrick Kolla看到Windows的世界中危机四伏,而作为保护者的反毒软件此时表现又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他就立马决定要为此做些什么,很快结果就出来了——它就是日后名声鹊起的Spybot Search & Destroy 反间谍软件工具,而这款免费程序也顺理成章成为反恶意软件领域内的“先驱”。不过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中,Spybot却要忍受着外界对其的纷争与猜疑,知名反毒软件公司赛门铁克甚至认定其与自己的互联网安全产品“无法实现兼容”,但不管事实究竟如何,Spybot依旧当仁不让的成为任何一个安全工具包中的必备之物。有意向的用户可以通过以下地址来获取该反间谍软件工具的最新版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到目前为止,Spybot Search & Destroy已经可以检测一万多种间谍软件,并对其中的一千多种进行免疫处理。
No.23 Iomega Zip Drive ZIP驱动器 (1994)
在宽带以及现如今到处泛滥的刻录光盘出现之前,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叫Zip磁盘的数据存储方式,要是当时的用户日常处理的文件量大于几百kb,那么就应当考虑是否该买进一台Zip驱动器了,该设备使用的是一种可以存储100MB(后来发展到250MB甚至是750MB)数据的超级软盘。虽然可以说这个玩意浑身上下问题不断,但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来看,你还真没有除它以外的选择,总不可能叫人去买一台SyQuest磁带机吧!你不妨看下自己桌子的抽屉,我们敢打赌里面很有可能存有虽已布满灰尘,但Iomega公司标识仍旧依稀可见的产品包装盒。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Iomega Zip Drive ZIP驱动器采用了硬盘的磁头技术,使得数据读写速度大大提高,也正因为此,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它能与普通1.44MB软驱兼容。
No.22 任天堂 Game Boy 游戏掌机 (1989)
一块单色的显示屏,一个四维度的控制键外加两个功能按钮,任天堂 Game Boy 掌机凭借如此简单的设计就能让玩家沉醉其中数小时不能自拔。若以今天的标准来评判,这款早期型游戏掌机看起来也许很粗糙,不过考虑到在它之前的掌机游戏市场情形那也完全可以谅解。而后又经过九个版本的不断演进,当任天堂公司在掌机游戏市场上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再回头看看这时的Game Boy,人们会发现其“身材”已经显的更为苗条,而现在它的最新衍生版本则被称为Game Boy Advance(简称GBA)。有数字可以佐证,自Game Boy首次发布以来已有超过1.88亿的玩家加入它的阵营,这也让它轻而易举的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游戏掌机设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Game Boy 游戏掌机与“俄罗斯方块”游戏的完美组合,使前者迅速占领了包括日本、美国、中国在内的全球电玩市场。
No.21 Apple iTunes 4 音乐软件 (2003)
在Apple iTunes 4之前,iTunes就出过三个版本,但那时的它还仅仅被用来管理存放在iPod里的音乐,虽然做的出色,但地位上的局限使其明显翻不了身!只是到了2003年4月28日这天,随着第四个版本正式出炉,人们才惊讶的发现Apple公司这次是铁了心拿它来重建媒体世界的新规则了。这个软件允许用户从iTunes Store在线商店以每曲99美分的价格购买自己喜欢的音乐。虽然这当中Apple还是耍了小心眼——它所售出的音乐由于受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制约,只能在iPods以及一些摩托罗拉手机上播放,这让不少人怨声载道,但不管怎么样,iTunes Store却凭此为在线音乐销售市场设定了标准,而音频与视频娱乐也就此与现实媒体渐行渐远。迄今为止,这家公司已经以此方式销售出数量超过20亿首的音乐。而读者若希望获得Apple iTunes软件的最新版本,则可以通过以下地址下载获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Apple iTunes 4发布后,跟风者蜂拥而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它的成功。
No.20 Microsoft Windows 95 操作系统 (1995)
在Windows系列产品里爆出的经典可谓是不少,我们也知道拥护Windows for Workgroup 3.11,Windows 98 SE或是Windows 2000的死党同样是人多势众,但要明白,毕竟是Windows 95首先给我们带来了长文件名、真正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以及经过大幅改进足以让人豁然开朗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而正是它的出现才在最后的要紧关头向人们证明这一点:其实Windows操作系统看起来要比Mac系统更漂亮。所以选它来扛大旗也理所当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Windows 95推出时的浩大声势,甚至让一些没电脑的人都加入到其购买队伍中,当然,这些人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
No.19 id Software Doom 3D游戏(1993)
现在看来,当初那位反视频游戏暴力的“布道师”——Jack Thompson所言极为正确,他认为当前绝大多数社会疾瘤若要追根溯源都会或多或少与游戏史上的“分水岭”——Doom扯上关系,这款第一人称游戏可以说是达到了它所在领域的颠峰,在发布之初,其便以共享软件的形式迅速在玩家中间蔓延,人们为其中具备惊人视觉效果的3D图形(当然现在看起来绝对是寒蝉)以及mod能力(可以让你扮演设计者的角色对游戏进行修改)而折服。当然,正统人士也许会提出异议,在他们看来id公司的另一款3D游戏之作:刺杀希特勒(Wolfenstein 3D)才有资格坐上这把交椅,与Doom不同的是,在“刺杀希特勒”里玩家们不会挥舞着一把链锯,而这也许又会成为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标志性”武器!可能开发者认为也只有这般鬼斧神工的家伙才能对付游戏里面同样变态的火星怪物了。Doom的PC版随着新作的推出依旧是香火不断,但是有关它的游戏机与掌机版本更为普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最初的Doom几乎没有什么剧情可言,就是从一个基地杀到另一个基地,似乎要让玩家体验赤裸裸的杀戮快感!
No.18 Palm Pilot 1000 个人数字助理 (1996)
Palm Pilot 1000不是第一部个人数字助理(PDA),但对它来讲,争不争这个第一也没多大意义!Palm从个人数字助理“宗师”——Apple Newton的失败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它所设计的产品定位在要成为用户口袋中最重要的东西,其推出的最初机型反应不俗,以至其名称“Palm Pilot”与PDA的意义等同,即便到了1998年Pilot不复存在后也是如此。而这台Palm所用的操作系统也同样经典,其中包括它的图标设计在内的不少内容,依旧能在当代的Treos智能手机中见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虽然Palm Pilot 1000 个人数字助理的外型、按钮布局、手写识别系统都与今天的Palm无多大区别!
No.17 佳能 Digital Elph S100数码相机 (2000)
早期数码相机的样子不是那么好看,它们又大又笨重,完全缺乏美学上的美感。但最初出现的Digital Elph系列数码相机就迅速扭转了人们这一看法,它身披抛光不锈钢“外套”,体形已经小的不能再小,佳能S100显示了一部口袋机所应表现的成熟,但此外它又没有在功能上做出什么妥协让步,210万象素的CCD以及一个2X光学变焦镜头以及自动聚焦功能等等使其足以应对大众需求。今天的数码相机依旧在从这款产品中获取灵感,至于佳能的口袋机及其当前流行的Elph机型——PowerShot SD630,从总体上来看仍然保留着其前辈的外观特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佳能S100是当时最小最酷的DC,在此后很长时间里都无人能超越。
No.16 3dfx Voodoo3 显卡 (1999)
在评选哪块显卡应当成为全时期最佳显卡时,讨论现场很快就陷入谁也不让谁的混乱当中,但尽管如此,却很少有人会对3dfx公司的Voodoo3显卡成为其中当仁不让的主要候选对象提出质疑,最明摆的依据便是,对于当时使用到多纹理贴图技术的游戏(包括大名鼎鼎的Quake 3)来说,一块好显卡的重要性是无庸质疑,而Voodoo3显卡在此则成为事实上的垄断者,3dfx甚至为游戏代码的开发人员专门创建了一个定制应用程序接口(API)——Glide。Voodoo3所获得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但是3dfx却很快走向末路,但随着时间推移,Glide已经风光不再,后续产品接连撞墙,这家公司也由于烧钱过多而在一年后濒临崩溃边缘,最后免不了走向被昔日竞争对手nVidia公司收购的悲惨结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若要老游戏玩家回忆那段时期,他们十有八九会说Voodoo3显卡是当时玩游戏的最好伙伴。
No.15 RIM BlackBerry 857无线掌上机(2000)
当RIM公司最初引入BlackBerry 850无线掌上机时,它就已经意识到将普通双向传呼机转变成功能近乎齐全的装置无疑是个天才般的决定,850机能够发送并且接收电子邮件,其中的内容与操作指令都可以通过其袖珍型全功能键盘来完成,但是为了保证能让屏幕显示出最多六或八行的文本内容,它不得不对操作区空间范围做了比较大的限制。
但进入到BlackBerry 857时代后,虽说它与850相比基本无异,但却提供了足足20行的文本显示能力,而矩圆状的外观也让设计者们思量着若将BlackBerry做成一台手机也许还不赖。于是在两年以后RIM公司就推出了首台结合电子邮件与手机功能的设备。而反观当前众多智能手机的外观,我们会发现其依旧是在受到850机设计的影响,至于其中最典型者那毫无疑问当属BlackBerry 8700c智能机,两者几乎就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RIM BlackBerry 857在文本显示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其愈加受到商务人士的青睐,若留意一下近年来的好莱坞大片,会发现BlackBerry的身影经常出现于其中。
No.14 Apple Macintosh Plus 个人电脑(1986)
在首款Macintosh电脑发布两年后,Apple公司推出的Mac Plus又毫无疑问的让其跨出了巨大一步,该机型弥补了原来Mac电脑上所存有的一些缺陷,继而成为该公司最受欢迎、使用最为广泛的产品之一,其时髦的一体机设计采用的是摩托罗拉公司的68000处理器,其间还内置一块9英寸大的单色显示屏以及一个3.5英寸软区,这当中的主要部分应属一个SCSI端口,由此用户也能利用它来连接上一块外置硬盘与1MB的内存,而后者容量最大还可以升级至4MB。在这里有个相关的问题是,电脑能否作为时尚的标志符号?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近年来Apple所推出的iMacs电脑在此方面是风头正劲,但若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这股风还是由Mac Plus吹起来的。
当年Mac Plus刚推出时的价格是2600美圆,真正的“惊爆价”,而今若你去eBay购物网站上去看,会发现只要不到100美圆就能买回一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acintosh Plus自1986推出以来就受到众多买家的热捧,良好的销售势头一直持续到了1990年,创造了Macintosh机型销售时间持续最长的记录。
No.13 Atari VCS/2600 游戏机 (1977)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上世纪七十年代的Atari公司当然会觉得它实在是老掉牙,但你绝不能低估其在家用游戏机领域内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因为有了它,才会有家庭电子游戏的今天。所有现代游戏机都从它那设计简单的机器身上继承有某些价值不菲的馈赠(当然这不包括其机身上让人心寒的木纹制面板),VCS游戏机(后来被命名为2600)推出时最开始就遭遇“寒流”,而此局面直到1980年才得以改观,当年Atari 发布了拥有独家专利权的VCS家庭版“宇宙入侵者”(Space Invaders)游戏,这款游戏机的销售量也随之与日俱增,仅1982年一年就售出800万台,而易名后的2600机型最后销量达到4000万台,它们的胜利同时也为身旁身后形形色色的竞争者与效仿者铺平了道路,而它也连同Atari最初的游戏作品——“Pong”构成了Atari公司曾经仅有的辉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Atari VCS/2600游戏机采用的是主频为1.19MHz的 6507微处理器,内置128B RAM以及8KB大规模集成电路ROM,配置有三路单声道音响芯片,它虽然不是当时最先进的游戏机,但却以最高达到44%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游戏机。
No.12 IBM ThinkPad 700C 笔记本电脑(1992)
很多年以来,一旦提到笔记本电脑,人们都会只联想到一个名字——那就是IBM,随着每一款ThinkPad机型的发布,IBM不断延续着市场上的神话!更轻、更强、以及先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屏幕,这是ThinkPad家族里层出不穷的新秀不断超越其前辈的资本,就拿其中的701C来讲,它提供了一个全尺寸的蝶状可伸缩式键盘,敢吃螃蟹的它也由此作为工业创新的典范而被永远的陈列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
不过所有这一切若要追根溯源那还都得从700C说起,该笔记本全重不到6磅(约为2.7千克),配备有在当时堪称“巨无霸”的10.4寸彩色TFT显示屏,以及初试身手的指点杆(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小红帽”),尽管IBM的笔记本业务现在已经归属联想公司旗下,但诸如R60这样的新一代ThinkPad笔记本依旧深埋有一颗有朝一日成为业内标志符号的野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700C笔记本的出现标志着ThinkPad领导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的历程从此开始,它也由此在当年获奖无数。
No.11 Adobe Phostshop 3.0 图像处理工具(1994)
自从1988年被引荐入Mac电脑平台后,Photoshop就已经成为一款人见人爱的应用工具,到要论其何时能被列为设计人员手中必备的图像处理工具那还是几年以后的事情,而这道分水岭就发端于Photoshop 3.0以及层概念的引入,至此开始,设计者便能对图像与特效实施多层多级的互动处理,相比先前版本在单层维度空间上操作的局限性,这无疑是质的跃升。对于不少设计天才来讲,Photoshop 3.0运用的图像处理技术打开了从不可能通往可能的方便之门,这也是为何从那时起你就再也不能随随便便相信一张照片的原因!
现在,Adobe公司所推出的Phososhop最新版本包括CS2以及CS3,它们依旧延续着前辈的传统,成为树立在业内的笔直“标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Phostshop 3.0开始,人们便可以认为它已经在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了。
No.10 Tetris 俄罗斯方块游戏 (1985)
在刚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视频游戏的设计理念就是为了能让玩家朝敌人开枪,或是穿越迷宫,要不就是将坏蛋暴打一顿,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游戏会需要玩家自己动太多脑筋,或许一个反应灵活的操纵手柄外加一大袋游戏币就足够了,而由俄国人Alexey Pajitnov独立开发出来的Tetris游戏则带来一股清风,作为第一代益智游戏中的佼佼者,它对游戏业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其实,这款后来以“俄罗斯方块”之名为大家所熟知的脑力游戏玩法很简单,只要掌握控制好不断出现的“砖块”的坠落位置就OK了,但其中无穷的变数也赋予其无限高度的可玩性,它也成为从PC机到Mac电脑再到Game Boy游戏机等诸多硬件平台上的一个经典“保留节目”,更有甚者,不少人购买Game Boy游戏机的理由很简单:就只想玩Tetris!尽管这款游戏的历史已经超过二十年,但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新花样以及仿制品仍然层出不穷,这足以证明一点:一款能吸引人的游戏并不需要依赖眩目的画面以及复杂的情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关于Tetris俄罗斯方块游戏,我们可以问:100年后还有哪款电子电脑游戏仍能被人们继续拿来玩?
No.9 WordPerfect 5.1 文字处理软件 (1989)
很难想象有这样一款基于DOS操作系统的软件,能在DOS进入日幕之年时依旧能照亮一片天空,以至成为树立其中而多年不倒的金字招牌,WordPerfect 5.1就做到了!它也许是DOS平台上最后一款“杀手”级的应用程序,这个字处理工具实现了无数创新之举,其中包括可折叠式菜单,对表格的支持,以及“Reveal Codes”模式,该模式可以显示出植入一篇文档中的全部被隐藏排版指令,并且可以允许用户无需借助一个图形化用户界面就能对其实施编辑,即便更新的Windows版本WordPerfect现世后,WordPerfect 5.1依旧能在现实生活中延寿,不少商业用户特别是法律界的公司都死抱着它不放,为的就是能够避免将操作系统升级为Windows。
要是有谁抱定决心想找到它的一份拷贝(那也意味着你有可能就是位试图打开某个旧文档的律师),可以通过在线购物网站eBay购买,其售价为25美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WordPerfect 5.1 只需要软盘和 2 MB 内存就可以运行,刚推出的时候售价为500美元。
No.8 摩托罗拉StarTAC 手机 (1996)
在摩托罗拉StarTAC出现前,手机体形个个都和砖头有的一拼,对于不少使用者来讲,想必是看着它都比拿着它还要痛苦!而StarTAC则不同,它那魔鬼般的身材使自身仅有3.1盎司(1盎司=28.3克)的净重,而翻盖设计在此前更是闻所未闻,于是,它很快受到了大众的追捧,这样的热度持续时间达5年之久,身后跟风的手机也是黑压压一片。转眼间十年过去了,若是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StarTAC的指标是不是会让人绝望的崩溃?其实不然,目前摩托罗拉公司旗下风靡全球、冠有“街机”之称的Razr超薄手机就是其嫡系后代,不过它比StarTAC还要重上六克。
对摩托罗拉StarTAC手机感兴趣的收藏人士可以登陆购物站点eBay得到它,其目前售价大约为25美圆(相关链接地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摩托罗拉StarTAC 一洗手机世界长期以来背负的“砖头”辱名,使用者为它取了另外一个名字:“掌中宝”!
No.7 Hayes Smartmodem 调制解调器 (1981)
在1978年的时候,凭着手头的5000美圆Dennis Hayes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此后这家名为Hayes Microcomputer Products的新生公司逐渐上升为整个八十年代最耀眼的技术公司之一。起家不久Hayes就推出了自己的旗舰产品—波特率为300的SmartModem调制解调器。即便以当时的眼光来看,那个年代所诞生的调制解调器都属非常粗糙的产品,不仅如此,它们通常还不得不需要借助问题奇多的声音耦合器来提供支持,但是Hayes的想法却超越了这一切,他将所有功能集合在一个单独的机体内,之后只要将这个设备直接插进一个电话接口内就完事了。而它所发出的尖叫般的载波音不异于是在宣告计算机通讯革命的降临,紧接着,托它的福,在线BBS在网上也四处开花。不过同时爆发的还有调制解调器产品大战,Hayes面对的是U.S. Robotics、Diamond等等同类型公司,各家都在比拼谁能跑的更快,最后,个人用调制解调器的传输速度被定格在每秒56kb上,再回到现实中,虽然这样的速度已经被宽带远远抛在后面,但我们依旧能发现调制解调器仍在不少家庭中“超龄服役”。
现在,最原始的300波特Smartmodems调制解调器现在已经难觅踪影,但某些稍快点的机型(比如1200及2400波特)却依旧可以在购物网站eBay上看到,这些“老古董”的售价通常在20美圆到30美圆之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Hayes Smartmodem 调制解调器被推出后,该公司制定的MODEM接口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业界标准。
No.6 Apple iPod 便携式音乐播放器(2001)
直到2001的时候,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款式依旧显老,这样的形势已经延续了好几年,非正派货大量充斥其中,就在此刻,Apple认为自己能在这个领域里做的更好,于是它决定加入到这场“游戏”当中对其进行重新“洗牌”,结果正如大家所见,这个任务完成了!iPod是个瞬间之中爆发出的成功范例,它以一种时尚——确切的说是一种至简幽雅的欣赏音乐方式来彻底改造了死气沉沉且又急功近利的数字音乐播放器市场,市场对此的反应是很直截了当,Apple得到的市场份额达到近乎疯狂的73%,而排名第二的厂商—Sandisk则只有9%,更新款的iPods由于增加了诸如视频播放等功能,并在体积上进行了“瘦身”,所以其在市场上的空间也愈加膨胀,到目前为止,还没任何迹象表明iPod这辆“领跑车”会有慢下来的迹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最初的iPod容量只有5GB,但在当时已很了不起,其中1.8英寸的硬盘以及机械转轮更是闻所未闻,而随后实现对Windows系统的支持,让它普及速度大升。
No.5 Lotus 1-2-3 for DOS 电子表格(1983)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是谈到最受欢迎软件这个话题,那么有关Lotus 1-2-3方面的内容必定不会被冷落,这个古老的电子表格软件曾经是个人电脑世界最受瞩目,地位也最高的作品,它几乎是独立承担着推动个人电脑发展的重任,更是被其它所有硬件平台所采纳,由此成为商业用户所承认的事实上的标准工具。Lotus 1-2-3不是第一款电子表格程序,但与竞争对手,也就是电子表格的始祖——VisiCalc相比显然要成熟不少,以它为标志的时代直到Windows与Microsoft Excel电子表软件的出现才宣告落幕。Lotus软件选择将OS/2操作系统作为自己运行的平台,而非日后大红大紫的Windows,这样的决策也断送了它在市场中的前途,虽然现在依旧有Lotus 1-2-3 Millennium Edition 9.8版本在延续其香火,但无奈它是大势已去了。
假如念旧者后悔自己以前把Lotus 1-2-3抛弃的行为,那也没事,现在花20或30美圆就能在ebay购物网站上买到其拷贝(购买地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Lotus 1-2-3 是一款成功的软件,微软公司直到自己的Excel 2000推出时,还没忘了在里面对这个“元老”提供兼容。
No.4 Napster 文件交换共享软件(1999)
注意,我们现在所谈Napster非时下依旧存在的Napster订阅服务,那个由Shawn Fanning一手打造的文件交换共享软件曾经完美的无需再做任何改动,可以这样讲,最多时拥有6000万用户的Napster软件将版权侵犯的活动推向一个颠峰,但要承认的是,不管在它出现之前还是消失之后,盗版行为仍然存在并也有会愈演愈烈的可能。
若要进行更恰当的评价,我们可以认为Napster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创造了点对点(P2P)传输技术,而且更迫使唱片公司开始行动起来,为在数字音乐行业法律内设立有关文件共享方面的内容而与技术公司展开合作,于是人们就能看到,现在即便是点对点技术也接近于合法化,比如在最近,华纳兄弟与派拉蒙这两家影业公司就签定协议,允许通过以点对点传输技术发达起来的BitTorrent及电视视频流软件Joost来分发自己旗下的节目内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Napster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点对点音乐共享服务,它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方式。
No.3 TiVo HDR110 数字视频录象机(1999)
谈到TiVo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竟然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差不多十年之久,放在技术世界中这样的事情都应该算是老皇历了,但要强调一下,不管你信不信它确实是真的,不过它能存在如此之久的前提却也很简单:TiVo(其竞争对手是ReplayTV)用硬盘取代了家用录象带,以此将电视节目记录在上面,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可以暂停并重放实时传输的电视节目,并跳过突然出现的商业广告。同理,人们只需要点击几下遥控器便可以存下整整一季的电视剧。TiVo的创新(其现在推出有最新款Series3机型)也帮助自己在注意力经济市场中获得大块份额,自然狠狠打击了ReplayTV的士气,不过,尽管它努力在其中获得实际收益,但现在随着众多新兴公司的崛起,市场状况的变更使它也面临着失宠的危机。可即便TiVo这个品牌最终会走向消亡,而由它创造出来的新动词“tivo”却有可能会永远的伴随在我们左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TiVo HDR110发端的数字视频录象机普及之风,使得现在当某人谈论在一个节目时甚至会说“我TiVo过它了”。
No.2 Apple II个人电脑(1977)
虽说最初的Apple I电脑还只是属于某些牛人手中的玩物,但到了Apple II却已转变成完完全全的大众电脑,在遭遇IBM PC 5150电脑前,它曾在市场上独领风骚达四年之久,那时的Apple II (包括其姊妹机型——II+,Iie,Iic在内)很快在希望用台机器办点实事的人心目中的首选,与其相比,像 Commodore 64以及TRS-80彩色计算机这样的竞争对手则犹如玩具一般。
看起来Apple II身上确有特别之处,首先它提供了众多足够强大的工具,比方说它就是首台能够运行VisiCalc电子表格软件的个人电脑,且娱乐性也不错,还具备有相当的扩展性,因为在它之前还没哪个人能看到一台带8根扩展插槽的计算机。而从外形角度来讲,它身上所透出的酷劲也超过了先前出现的任何机型,而这套外观哲学至今还被Apple所产的电脑传承。Apple II也许不是个人电脑的先驱,但它却引发了这个行业的热情并继而成为当中一盏闪亮的明灯。
现在尽管我们距离那个时代还不算太久远,但要是在eBay上能找到一台Apple II电脑还是得靠个人的运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Apple II电脑是Apple公司第一个获得商业性胜利的产品。
No.1 Netscape Navigator 网络浏览器(1994)
当Marc Andreessen在美国国家超级计算中心里鼓捣出Mosaic浏览器的时候,这个天才也许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将会成就些什么出东西,但这所有一切都要等到他离开就读的伊利诺斯大学时才会发生,后来他与一些具有典型硅谷精神的人碰上了头,结果就撞出了引发一场Web革命的火花。1994年,Andreessen创办了Netscape Communications公司,继而向世界推出自己新开发的Navigator网络浏览器(该浏览器是以Mosaic为基础),从那以后一切都发生改变,即便是非专业的普通人也能开始品尝HTML网页的美味了。
也许正因为有了Netscape,那时的人们才有理由在互联网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同时这也导致不少Web站点的兴与衰。同期,微软在自己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以插件方式捆绑了IE浏览器,而也正是由于Netscape的出现促使美国司法部对这个软件巨头此般做法提出反托拉斯诉讼。
1995年8月9日注定会成为Netscape自己的纪念日,它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就创造出史上最辉煌的记录之一:上市当天上涨154%。这也拉开了.com时代的序幕。
但无比遗憾的是,在以后的几年发生的数次时机变局当中,Netscape都没法牢牢把握住自己,结果在上世纪尾声时便被IE浏览器全面超越,虽然Netscape浏览器依旧存在(只不过目前已经委身托付给AOL美国在线),但却已无人问津,不过现在在Web网上依旧能随处见到其影子,比如它那经典的原始代码片段至今还在所有的浏览器 “体内”延续,即便是大名鼎鼎的Mozilla Firefox以及IE(点击“帮助”/关于Internet Explorer项就会看到该浏览器在此方面的自我介绍)也不例外。现在的人若有兴趣回顾一下Netscape的往昔版本,可去往该浏览器的档案库体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初界面简陋的Netscape却是浏览器世界一块划时代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