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进化历程十二年(1997-2009)回眸
按照那篇“穿越辉煌!数码单反弹指十年风云录”的时间构架,将本文的泼墨空域也建立在1997至2009的岁月节点内吧。
在这弹指十二年间岁月之梭的穿行中,我们会将目光延伸至数码单反机型阵营之外,以下文字会伴您一同回眸往事,看看发生在家用平价DC、时尚卡片DC、以及高端桥式便携DC产品身上的技术变革和发展足痕。不错,我们是在撰写一部进化史,这是一部挥手别离了银盐胶片时代,而由数字化影像撷取技术催生并绵延至今的历史。这部进化史中,既有雕琢光影的执着与沉醉,更含蕴着深层次的行业解读和全民皆色(摄)岁月的不朽激情。
从“数码相机之父”说起
虽然伊斯曼柯达早在1975年就研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相机,但直到二十余年后的1998年,数字化影像摄录产品才真正步入了实用化商业推广阶段。史蒂文·赛尚(Steven J. Sasson)是美国纽约罗彻斯特柯达相机实验室的一位工程师,他于1974年担负起了研发“手持电子照相机”的任务。经过不懈努力,次年,他便在实验室中装配完成了第一部数码相机的工程实体样机,并获取到了有史以来第一张数字化介质影像,这是一张小男孩与其宠物狗的温馨合影。由此,赛尚先生也被业界誉为“数码相机之父”。
不过,出自赛尚之手的这部数码相机始祖产品重达3.6公斤,要用16节AA电池才能完成驱动,数字影像要借助盒式音频磁带来记录,而且由CCD传感器捕捉到的画面必须经过23秒的时间才能被存储至音频磁带中。在画质标准方面,他仅具有1万像素(100x100)的细节解晰力,每个像素个体只能达到4位灰阶,结像非常粗糙。在此说明一下,业界有部分观点认为,由索尼公司制造的静态视频电子相机“马维卡(MABIKA)”才是数码相机的始祖之作,而事实上“马维卡”是在1981年才面世的,这要比赛尚先生的发明晚了数年。
接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数字化影像技术虽获得了不辍发展,但这项高精科技项目却更多地被拘泥在了航空航天领域及军事用途方面。当时的影像消费市场不仅是银盐胶片一统天下,甚至,许多职业摄影师也不知数码相机是怎样一个概念。民用数码相机产业的沉寂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被打破的,那是1988年在德国科隆举行的全球影像产品博览会上,佳能推出了初具现代数码相机雏形的RC-701,而富士与东芝也联手展示了使用闪存卡记录影像的数字化静物相机DS-1P。以此届影像博览会为契机,卡西欧VS-101、东芝MC2000、富士DS-X等一批具有实验性质的民用数码相机产品纷纷现身。从此,普通消费者才知道了,在胶片相机之外还有一种无需胶卷就能获取影像的光影摄猎工具。
不过,在设计思路初步达成默契的同时,数码相机的画质问题也愈加凸显出来,毕竟这是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本质层面,数码相机如果无法提供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影像清晰度,那么,他就不可能掀起影像产品新介质时代的变革。于是,“百万像素”就成了影像厂商们争相追逐,并试图尽早跨越的一道行业技术标尺。虽然如今看来,百万像素仅是个连手机照相功能或视频摄像头都不难达到的技术指标,可是在当年,“百万像素”却是影像行业诸侯们眼中的一道无法跨越的“傲慢的门槛”!
跨越那道傲慢的门槛
虽然在单镜头反光式数码相机区间,柯达在1991年发布的DCS100身上已经实现了130万像素的影像解晰精度,但是,DCS100毕竟是一部可以忽略成本与体积的专业级别数字化影像撷取设备。而对于在价位与便携能力方面更受限制的小型旁轴类直窗取景数码相机而言,向百万像素目标的进化,却远没有那么顺利。总体看来,1995年内家用数码相机的主流像素指标仍被限制在30万像素以内,此间的标志性作品是25万像素的卡西欧QV-10。到了1996年,佳能PowerShot600率先将画质精度提高到了50万像素级别,这距百万像素的境界无疑又靠近了一步。
到了1997年11月,柯达终于在其发布的DC210身上植入了一块109万像素级别的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evice)介质数字影像传感芯片,不过严格地讲,这个109万像素还仅是个标称像素数值,也可以理解为是理论像素数值。若按照当前“有效像素”的概念来严格要求的话,DC210仍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百万像素级别数码影像摄录产品。不过,柯达DC210倒是实现了另一项突破,这就是他在相对小巧的壳体内首次装载上了一支小倍率变焦镜头,而此前出现的便携类数码相机则完全是呆板的定焦一族。
在此有个小插曲需要说明一下,这就是奥林巴斯在1997年发售了一部CAMEDIAC-1400L,该机搭载了一块有效像素数值为141万的多彩渐进扫描式CCD传感器件,由此,一些影友认为他才是率先跨越那道百万像素“傲慢门槛”的便携式数码相机。然而事实上,在对CAMEDIAC-1400L进行了一番深入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其外观样式虽然采用了镜头与机身一体化的桥式机型设计,但在骨子里,他却属于不折不扣的单镜头反光式通光结构,因此,他应属于单反机型而非旁轴便携式DC产品。
本文所涉的重点时间界限之所以被订在了1998至2008之间,绝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十年为界的思维习惯,事实上,1998之年是家用便携类数码相机真正进入实用化、普及化、成熟化轨道的年份。同时,1998年更是数码相机在全球范围内真正进入普通消费者视野,并全面跨越百万像素门槛的里程碑式的年份。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98年的第一季度,就有130万像素的富士MX-700、150万像素的佳能Pro 70、120万像素的尼康Coolpix900、及100万像素的惠普PhotosmartC20等十余款面向家庭用户阶层的小型数码相机面世,这些产品普遍达到或超越了百万像素画面解晰指标。更令业界惊诧不已的是,至1998年岁末,此年度内发布的小型数码相机新品竟达到了60余款,其品牌共涉及到了20多个厂商。在细节方面,这些厂商不仅包括了柯达、索尼、富士这样的影像D时代领军势力,佳能、尼康、美能达、奥林巴斯等传统光学大佬也时不我待地迅速介入其间,同时,爱克发、爱普生、菲利普、惠普、JVC、三星、三洋、东芝、日立、京瓷等二线厂商也倾力融入。一时间,以民用胶片为核心的感光材料行业顿感风雨飘摇,更多的摄影从业人士和普通消费者均已感到,更便捷高效、更低成本、更具乐趣的影像D时代已经到来了!
在1998年,影像业界的诸侯们不仅踏平了“百万像素”这道曾经“傲慢的门槛”,而且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又一次划时代的影像介质革命,数码相机由此也步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化商业推广阶段。尤其值得赞佩的是,如柯达、富士、爱克发、柯尼卡这样的传统感光材料业界厂商,他们不仅没有为了固守眼前利益而犹豫掣肘,相反,他们与时俱进的步伐迈的迅速而坚定。
把概念变成理念
我们用了不少文字来阐述数码相机的诞生与发展足痕,其实,这均是为了给1998之年数码相机业界的百家争鸣做出铺垫。其因由在于,本文不能只是粗暴地截取数码相机进化历程中的某段章节,只有客观全面地追根溯源,才有助于您看到数字化影像摄录工具的步步变迁,才能将科技虹桥的恢宏跨度更细节地展示出来。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影像厂商们虽在全面推广数码相机产品方面做好了准备,但是,消费市场及多数家用相机消费者却仍在左顾右盼。这令业界厂商开始意识到,仅仅在提高家用数码相机的画面质量方面做出努力仍是不够的。现实的价格壁垒和根深蒂固的消费意识,仍是阻碍数码相机迅速进入普通家庭的重要隘口。不过,在此阶段,有两项关键性利好出现了:这一是,家用电脑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数码相机这种便捷的光影采集工具营造了极佳的影像传播途径;再就是,1991年12月25日前苏联正式解体后,冷战岁月的逐步终结促成了充裕的军事科技成果对民用消费品领域的强势注入。
于是,搭载上汹涌澎湃的家用电脑普及风潮和网络时代的顺风船,并借助机型衍生研发模式和流水线工艺效能的提高以降低产品成本及售价,这几乎就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始阶段,数码相机业界厂商们的工作重心了。按照业界的说法,大家在争锋博弈的同时,也在齐心协力谋划并践行着一项并不轻松的工作,这就是,要将数码相机从一个“时尚的概念”变成一个扎扎实实的“消费理念”。
具体到价格轨迹方面,在1997年秋季,一部35万像素级别的家用数码相机的售价会坚挺在1300美元左右,而到了1998年底,一部同品牌百万像素级别的数码相机的身价便已经滑落到了600美元之内了。在进入新世纪后,渐入佳境的数码相机产业,更是愈发体现出了像素步步拔高与身价节节滑落两大特征。举例而言,2003年3月2日首发于PMA2003会展上的佳能PowerShot A60 (200万像素级别)和PowerShot A70(320万像素级别)均采用了精良的半金属化壳体,并搭载有高成本的3倍率纯光学玻璃镜片镜头和优良的DIGIC影象处理引擎。但A70的售价只被订为440美元,A60则仅订为340美元,其实,这还只是颇含水分的厂商上市指导价,其实际成交价更会缩水许多。
在得到了像素攀升和功能配置更趋成熟等综合实力架构的有力支撑后,家庭用途便携类数码相机族群的身价也在向着更合理的境界愈发靠拢,于是,其普及态势自然成为潮流所向大势所趋。而这,正为全民皆色(摄)时代的到来,奠定了产业技术动力和市场消费环境的双重发展保障。徜徉于全民皆色的岁月
摄影圈内的“色友”每一次都能为自己的器材升级找寻到充足的理由,由此,摄影界不仅得以顺利地挥手别离了银盐胶片时代,投入到影像D时代的怀抱中来。而且接下来,多数“色友”仍“高烧”不退,随着数码相机产品像素的连续攀升和功能架构的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始终心甘情愿地任凭自己的钱囊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洗劫。事实上,在单反类数码相机之外也绝非就是便携式DC产品的天下,兼有照相功能的手机也是数字化影像摄录产品消费领域的一股新锐势力。
新闻界和图片市场普遍认为,自2005下半年起,摄影及影像传播领域已经步入了全民皆色(摄)的岁月。而关于2005年7月7日,发生在英国伦敦的地铁和公共汽车连环爆炸案的现场图片报道过程,就初步展示了全民皆色(摄)的意识和参与能力。来自地铁爆炸现场的幸存者不仅用手机拍摄了第一张现场图片,而且这些图片还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出去,其效率和影响力令电视媒体和报界自愧不如。于是,以此为开端,地球村的居民们便能经常在全球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中,看到那些并不具有记者身份的普通人用小DC或手机拿下的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
小型数码相机和可拍照手机的潮流化普及,是全民皆色(摄)时代的物质保障,而全民皆色(摄)的风潮,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若用职业化语言来表述,全民皆色(摄)的本质就是,平民化数字影像摄录工具将新闻现场的旁观者,变成了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而通俗地讲,就是无处不在的数码相机和可拍照手机,将普通人都变成了记者或摄影师!
在回眸数码相机进化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之所以提及到新闻界和图片市场,甚至还例举了伦敦连环爆炸案这样的公众事件。其目的就是为了告诉您,数码相机的诞生和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绝不仅仅是推动了一场影像介质革命那么简单,他还彻底改变了弄影者的摄影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此刻,站在2009己丑(牛)年的门扉内,我们似乎已经淡忘了银盐胶片时代每一格底片的弥足珍贵,是数码相机使我们的摄猎变得轻松惬意而无拘无束。然而,在徜徉于全民皆色(摄)岁月的同时,每一位DC产品消费者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这就是要去主动定格生活记录历史。
双骄势力呼风唤雨
一提到单镜头反光式相机,业内自然而然就会将目光聚拢到佳能和尼康身上,毕竟C派与N派这两大势力长期挟取着八成以上的单反市场份额。也可以说,佳能与尼康之间延续至今的这出双雄争霸的大戏,始终都是单反机型区间的主旋律。然而,在当今的便携类DC产品市场,尼康却并不具备与佳能平起平坐的资本,此区间能同佳能平分秋色的是索尼。
传统观点认为,除EOS(Electro OpticalSystem,先进光学电子系统)单反机型之外,佳能的小型便携类相机产品可分为IXUS(伊克萨斯)、Prima(普力娜)、和PowerShot(博秀)这三大系列。其中,IXUS主打时尚商务客户,Prima面向低端消费阶层,而PowerShot则是多用途综合便携产品族群。但在事实上,Prima系列并没能在影像D时代得到很好地延续,他的价值主要显现于银盐胶片时代。而PowerShot博秀产品阵容却的确显得博大而优秀,他涵盖了A系列平价家用产品,G级别高品质驾驭机型,S字头标示的纯商务华贵系列,以及借防抖机制与大焦比镜头为设计主线的S-IS行摄者适用产品。
不过,如今市场争锋态势的变化已经极大程度地造成了便携DC产品的同质化趋势,以往泾渭分明的机型系列划分也出现了功能特质与市场定位指向方面的混乱。例如,佳能PowerShot S60、S70、S80等高价位紧凑机型一贯以优越的28mm典型广角为卖点,而如今,伊克萨斯时尚系列的IXUS870、IXUS 110IS等机型也已经将镜头的广角起始端扩展到了28mm焦段。再如,PowerShot家族中的A系列产品曾贯穿着朴素务实的作风,该系中的A80(于2003年8月20日发布,400万有效像素)、A95(于2004年8月20日发布,500万有效像素)、A620(于2005年8月23日发布,710万有效像素)等机型均以手感厚重皮实耐用而广受家庭用户欢迎。而如今,新近发布的A2100 IS、A1100IS等新一代A级别机型却早已放弃了实用主义路线,开始向着IXUS系列的外饰风格靠拢,变得线条柔滑而时尚斑斓起来。
如果说,佳能新世代便携DC产品阵营的机型线条逐渐变得“概念模糊”了。那么,另一个DC天骄势力索尼门内的产品划分倒还显得比较层次有度且指向明确。索尼曾经以P系列机型主打家用数码相机市场,其间的P8(于2003年2月24日发布,320万有效像素)、P73(于2004年2月11日发布,410万有效像素)、P150(于2004年7月21日发布,720万有效像素)等,都是P系列实用主义平价DC的代表。在P系列之外,还有个性十足的U50(于2003年8月15日发布,200万有效像素)、U60(于2003年5月28日发布,200万有效像素)等U系列超袖珍机型。同时,S40、S60、S90等低端便携DC系列,以及W5、W7等面向中高阶层用户的金属壳体W级别紧凑机型,也是索尼小型DC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为了更好地应对各层面消费者的需求,索尼也与时俱进重新调配了自家的小型DC产品线条。现阶段,W220、W210等三位数字标示的W系产品被降阶定位在了实用机型的位置上,S930、S980这样的S系新面孔则成了廉价经济机型的代言者。同时,T90和T900再次为T型卡片一族注入了新的流行元素,而H20和HX1等H级别产品在继续发扬长焦远摄优势的同时,更是进一步强化了高清视频摄录机制。
可以说,佳能与尼康的争霸历史基本折射了单反类相机的进化主线,而更引申一步讲,佳能与索尼之间多年来周而复始的投桃报李,在一定程度上亦是小型DC机型技术变迁及不辍发展的历程写照。佳能与索尼长期统辖着小型DC市场的半壁江山,在此不妨参考一下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结果,以2008上半年为例,佳能此时间区段内在DC产品市场的品牌占有率高达22.8%,而索尼紧随其后也达到了20%。而事实上,在2004、2005等新世纪初始年份的黄金阶段,佳能与索尼这两股天骄势力,在全球范围内小型便携类数码相机市场区域的品牌覆盖率曾达到过70%以上。即使如今,在家庭用途及时尚型DC消费市场,由双骄势力驾驭潮流呼风唤雨的现实仍在延续中。
越“轻薄”越精彩
江湖没有独角戏,的确,数码相机江湖是众多影像诸侯共同参与其间的开放型市场,而绝非是佳能和索尼的“一言堂”。在双骄势力之后,尼康、柯达、富士、理光、三星、适马、奥林巴斯等厂商也各尽所能紧随不舍,大家的踊跃参与在本质上虽是源于对商业利益的挟取,但在客观上,这也极大地促成了小型DC消费市场的满园春色。
史蒂文·赛尚先生因自己的天才发明而赢得了“数码相机之父”的不朽荣誉,不过,他在柯达实验室里设计完成的那部开创了影像D时代的数码相机在体积方面却过于笨重了。由于其体积几乎与一台烤面包机同等,因此,这部数码相机也被调侃为“赛尚的面包机”。在更深层面上,数码相机要想从实验室走入普通家庭,并最终赢得全面推广普及的机会,仅仅在提高解晰能力和降低身价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有效缩减其体积,并最终做到随携随拍,这也是一项必须要扎实完成的关键工作。
摄影圈内的多数影友认为,是索尼开创了便携DC产品的小巧轻薄之风,并将其T系列机型视为卡片DC的创始者。而在事实上,卡西欧(Casio)公司设计师的“轻薄”意识要更早于索尼。在2002年8月29日推出的200万有效像素的卡西欧EX-S2身上,已经实现了11.3mm的机身壳体厚度和88克的体重。而备受追捧的索尼DSCT1,却是在一年多之后2003年10月21日才正式驾临的,其机身厚度为21mm,最薄处为17.3mm,体重155克。
当然,索尼T1的综合技术实力是卡西欧EX-S2无法比拟的,T1不仅将像素数值一举提升到了510万有效像素,他还装配上了由卡尔蔡司(CarlZeiss)制造的Vario-Tessar结构3倍率光学变焦镜头,这种超小型潜望镜式光学镜头不仅含载着11片8组的复杂片组构成,而且还包括了1片精良的微型非球面镜片。无论在综合实力还是在工艺品质方面,T1均诠释了“轻薄”族群的最新内涵,同时,一页越“轻薄”越精彩的影像D时代新篇章也被开启。
由DSCT1起始,索尼又再接再厉先后推出了T11、T3、T33、T5、T9、T30等卡片DC产品,在刚刚落幕的PMA2009展台上,我们又见到了T系列的最新成员T90和T900。与以往的同系机型相比,T90和T900的主要新意就是融入了720p规格的高清视频摄录机制,这对姊妹机的主要区别在于,T90配用的是3.0英寸23万像素细节辨晰率的触摸式LCD屏幕,而T900所用的是92万像素级别的触摸式XtraFine液晶屏,他们的画质精度均达到了1210万像素。目前看来,索尼T系列卡片DC行列最“轻薄”记录的保持者是T7,他是2005年3月9日发布的,其壳体最薄处仅为9.8mm。
向“怪兽”族群致敬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是卡片类“轻薄”一族DC的拥趸者,那些真正重视专业驾驭感受和实际影像输出品质的客户,却选择了处在便携数码相机产品高端环节的“怪兽”样式的DC族群。索尼于2001年8月推出的DSC-F707是便携类DC市场区域最早的高阶“怪兽”产品,他拥有全手动操控机制和出自卡尔蔡司原厂的5倍率变焦镜头,并装配了较大面积的2/3英寸规格Super HADCCD影像传感器,其画质精度为502万有效像素。圈内色友们之所以将F707称为“怪兽”,主要是因为他粗大的镜头腔体与机身之间采用了同轴设计,并借此实现了多角度旋转,这无疑为用户带来了取景构图和操控驾驭方面的乐趣及全新感受。
随后,在2002年9月2日通过有限的技术完善后,索尼又将F707升级成了更显成熟的F717。于2003年12月12日出场的DSC-F828是F717的后续产品,他采用了更受影友欢迎的纯黑颜色镁合金材质壳体,握持感受和操控设计均实现了更上一层楼。此前的F707和F717采用的是更轻量化的铝合金材质原色壳体,虽然显得时尚华贵,但多数影友却认为其外饰感受不够专业,而且铝合金的硬度及手感亦显然不及镁合金材质。
在F828身上具有三个标志性的技术亮点:首先,他配用了28-200mm焦程范围的卡尔蔡司Vario-SonnarT*顶级光学镜头,并且还实现了惊人的f/2.0-2.8级别超大通光孔径;其次,这部产品被首次植入了810万有效像素级别的4色位(RGBE)Super HAD (Hole-Accumulation Diode)CCD传感器,其色彩还原的精准度和纯澈度都达到了专业标准,A/D转换能力也高达14位,像素个体之间的间距仅为2.7?m;再者,全新的实时同步影像处理引擎(Real Imaging Processor)不仅显著降低了运转功耗,而且还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快门时滞,提升了开机响应效率。
即使用时下最新的技术标准来衡量,这款DSC-F828也绝无落伍之感,不过在其之后,索尼还是继续出笼了一只更具杀伤力的终极“怪兽”Cyber-shotDSC-R1。R1是2005年9月8日横空出世的,他的驾临被视作为非单反DC产品领域的一次创举。他采用的是1030万有效像素级别的CMOS传感器,这在画质解晰指标和数字影像传感介质类型方面均颇受注目。需要重点提及的是,R1所配的这块CMOS器件的物理尺寸竟然达到了21.5x14.4mm,因此R1内含的完全就是一颗原本应属于数码单反机型的“心脏”。在光学镜头方面,其标配的24-120mm卡尔蔡司Vario-Sonnar T*镜头,在广角视野的扩展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平心而论,在对柯美(KONICA–MINOLTA)的并购案完成之前,索尼始终处在对单镜头反光式DC机型区域突破无望的境地中。因此,索尼剑走偏锋打造并连续出笼了一只只“怪兽”机型,这般行事并不难理解。不过客观上,此类“怪兽”产品也一定程度地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毕竟当时的数码单反机型及配套光学资源仍受到价格壁垒的禁锢,不少影友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还难以顺利跨进单反之门。于是,这些画质不俗而又无需继续追加镜头消费投入的“怪兽”们,就成了一项合理而有魅的选择。
事实上,在索尼之外,佳能于2004年2月9日发布的PowerShot Pro 1,柯美在2004年2月13日推出的DiMAGEA2等产品。也均具有28-200mm高品质大焦比镜头,超便捷实时取景机制,一流的快门启降及开机响应效率,以全手动为基础的专业操控平台,以及镜头与机身一体化的桥式机型设计等“怪兽”机型的特征。由此看来,“怪兽”类型的DC产品并不是某个品牌或某系机型的单一奉献,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高阶紧凑型数码相机族群,他们的技术内涵绝不逊色于时下流行的那些入门级别数码单反。完全可以说,“怪兽”DC族群是数码相机整个进化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页壮美篇章,无论您是否亲手驾驭过这些“怪兽”,您都应当记住他们,并奉上一份诚挚的敬意。夹缝中的新天地
如今,以索尼T系列卡片DC为代表的“轻薄”一族愈发时尚,亦更加火爆。而那些威猛的“怪兽”们,却在数码单反草根化大潮的裹胁下步入颓势,索尼DSC-R1、佳能Pro1等风光一时的机型均没有得到进一步延续。在客观上,这般不同的命运安排,既是数字影像产品市场现实抉择的结果,同时,这也是技术跃进及消费择选心理变化而促成的时代潮流。
然而,便携类数码相机市场永远都是充满无限创意的空间,在数码单反与“轻薄”卡片机型的夹缝中,松下、三星、奥林巴斯等厂商正在拓展一片崭新的天地。准确地讲,这片新天地就是以Micro4/3(微4/3)系统为技术源泉的新概念高阶便携DC机型。松下公司于2008年9月12日推出的G1是Micro4/3系统的开山作品,他采用了与标准4/3系统相同的18x13.5mm尺寸LiveMOS介质感光元件,但却取消了传统单反机型必备的反光镜箱和光学五棱镜。松下G1的画面精度为1210万有效像素,并且拥有动态视频摄录机制。虽然业界对G1多保持着审慎观望态度,但在日前的PMA2009会展期间,松下还是义无反顾地发布了G1的后续者GH1。这部Micro4/3系统的新丁主要是强化了HD高清视频机制,并植入了润饰效果更佳的VenusHD数字影像处理引擎,同时他还被赋予了时下流行的LCD屏幕多角度无障碍翻转能力。
但是在更深层面,引起业界注意的却是,伴随着GH1松下方面还发布了两支专用光学产品,这就是Lumix G Vario 7-14mmf/4.0和Lumix G Vario HD 14-140mm f/4.0-5.8 ASPH.MEGAO.I.S.镜头。这两支镜头不仅在焦程范围方面衔接默契,而且还针对Micro4/3系统的特点及GH1高清视频摄录机制的需要,在片组结构、镀膜工艺、对焦驱动扭矩等方面有的放矢地进行了优化设计。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奥林巴斯和松下联手打造的标准4/3系统“长枪短炮”阵容虽然可以通过转接环嫁接到Micro4/3系统机身之上,但通过转接之后,仅有Olympus Zuiko 25mm f/2.8、Olympus Zuiko Digital ED14-45mm f/3.5-5.6、Panasonic Leica D Summilux 25mm f/1.4 ASPH、PanasonicLeica D Vario-Elmar 14-150mm f/3.5-5.6 ASPH.MEGAO.I.S.等6款镜头能实现无兼容障碍的自动对焦驱动。因此,这两支真正意义上的Micro4/3系统专用光学镜头的现身绝对算是一场“及时雨”,他无疑能切实起到有效消除消费者择选顾虑的作用。
在松下积极开拓DC市场新天地的同时,其盟友奥林巴斯也踊跃跟进,据悉O记已确定会在2009夏季发布一款Micro4/3系统标准框架下的便携DC新品。不过在外观特征方面,松下的G1和GH1一直在模仿单反机型的样式,而O记这款Micro4/3系统产品(型号为M1或M100)则更接近于抓拍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cartit·Bresson)时代的徕卡经典M旁轴机型样式。其实,无论外观样式如何,他们Micro4/3系统的技术内核是并无二致的。更本质地讲,良好的便携性、光学镜头更换能力、以及与单反机型同级别的画质标准,以上三点已经成为了Micro4/3系统产品的综合卖点及立世之本。
因“色亦有道”而“摄欲横流”
不过从目前的情形看,Micro4/3系统的发展动向已经引起了业界其他影像诸侯的重视,而韩国三星更是在PMA2009其间出手发布了首款NX混合型便携数码相机。经过深入比对后我们发现,松下G1/GH1与三星NX都是通过取消反光镜箱和传统光学棱镜结构取景器,而实现机身的紧凑化和轻量化的,只是Micro4/3系统机型在法兰距(感光器件平面到镜头卡口平面之间的距离)的缩减方面具有更明显的特征性。
松下将其Micro4/3系统产品定性为“全新概念单反数码相机”,而三星方面却将NX表述为“混合型数码相机产品”,但在骨子里,他们却属异曲同工之作。当然,区别之处还是有的,这就是三星NX采用的是感光面积更大的APS-C幅面规格影像传感器件,因此其进一步提升影像质量标准的能力要比Micro4/3系统机型更强。真是色(摄)亦有道,影像诸侯们充分挖掘行业技术潜能,并通过衍生再造,继而深入撷取市场崭新利益空间的创意精神令人叹服。
但是,有两点在此是必须指出的:第一,Micro4/3系统机型和三星的NX混合数码相机产品都是高阶便携式DC,通光路径的简约化设计和机身基础运作结构的变化,令这些产品已经背离了单镜头反光式相机的内涵及驾驭特质,因此他们早已不再是单反机型了;第二,从行业高度看,在入门级别数码单反正迅速向轻便化境界跃进的大气候下,再考虑到全画幅单反产品近在眼前的普及风潮,因此,松下Micro 4/3系统机型和三星的NX混合产品的发展前景绝非一片光明,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无异于就是一场豪赌。
其实,从“轻薄”的卡片到嚣张一时的“怪兽”族群,再到眼前的“概念机型”和“混合产品”,这些尝试有的获得了辉煌成就,而有些则难免毁誉参半,甚至会血本无归。不过,正是数码相机进化历程中这一次次色(摄)亦有道的大胆创意,才最终成就了圈内影友和普通DC消费者“摄欲横流”的美好现实。顺便提及一下,在松下、三星、奥林巴斯剑走偏锋积极探寻数码相机产品发展新径的同时,其他影像诸侯也各显神通,或多或少,也均为时下DC市场的繁荣盛世做出了贡献。
例如,资深副厂光学势力适马在日前就发布了专业级别的便携DC机型DP2,该机与其“兄长”DP1均装载了APS-C次幅面规格的FOVEONX3影像传感器件,他们以充裕的画质实力开创了便携DC产品区间的最高影像标准。其中DP2还搭载上了,适马与富士通公司携手研发的最新版本TRUEII(Three-layer Responsive Ultimate EngineII)高保真数字影像处理引擎,以及等效焦距为41mm的顶级定焦镜头,由此其影像输出质量几乎已达到了便携类数码相机领域的峰顶境界。
业界的传统大佬尼康,则借助其旗舰级便携DC产品P6000,将数码相机的基本影像撷取功能与GPS导航及有线局域网络支持能力融合在了一起。而对于旅行者和地质、环保、科考等职业类摄猎用途而言,其内置的GPS芯片所提供的图片坐标信息,无疑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另外,佳能也通过具有极佳抗震及耐候能力的PowerShotD10,诠释了户外“驴友”专用DC的时尚概念。而索尼的DSC-G3则通过突破性的Wi-Fi机制和浏览器功能,将小小的卡片DC变成了一个袖珍的网络化影像传输平台。
结语
自1975年,史蒂文·赛尚先生在柯达实验室中研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相机至今,便携式数码相机已历经了像素攀升、体积缩减、个性创意、时尚化元素积极注入、以及边缘化功能迅速扩展等数个阶段的不辍进化。这其间,1997至2009这段时间节点内的进化经历最日新月异,也最充满着玄机与变数。
此时此刻,我们所处的2009己丑(牛)年虽笼罩在全球化经济颓势的大气候下,但便携式数码相机业界通过以往十二个春秋四季的扎实积淀,已经成功地将每一个有兴趣拿起小DC的人送入了全民皆色(摄)的时代。当我们操控着掌中精致的影像玩物去徜徉于大自然的绮丽山水间,当我们满怀激情地用视野剪裁百态人生的“咔嚓”一刻,请不要忘记,是无数普通消费者用金钱和热情,推动了影像技术与时俱进的伟大变革,并最终在数码相机的进化史册间书写下了一页页不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