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to Live?
Jerry 灰色天空之留学论坛
对于奥克兰的各族群的变迁,对于房产区域的演变,确实有许多东西值得深入研究。想当初毛利、岛裔从Ponsonby、Freemans Bay等区被迫西南迁,现在移到Avondale、Te Atatu半岛、南区的Otara等处聚居;欧裔似乎也有大批搬迁的习惯,就拿现在我所在的区域来说,原先欧裔占绝大多数,近两年的亚裔人口也是有猛增之势。前两天和一位老年华人聊天,说起本区的华人协会前两年才四、五十人,今年登记在案的就已达120多人!
我在坛子里曾写过,'其实光是选择所谓较好或较差,甚至将来会从较差变较好的区位这一过程就有许多功课要做。与其时时去计较一两个月内的地产市道起落,是不是还不如潜下心来,多费些功夫去琢磨这些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呢。’
王立立在下面这篇最新的文章里简略介绍了奥克兰东南西北中各区的特色,相信对我们大家会有所启发。作者在复活节长假赴墨尔本度假的前夜发给我一个email,提示在这篇文章的结尾特地鸣谢我,让我觉得她的一片诚意。把他人对自己所尽力的点滴事情都放在心上,这正是作者'文如其人’的内涵所在吧。
'你住在哪里’
我在翻阅一本关于奥克兰的书,书中说,在纽西兰流行着这么一个说法:'如果你住在Christchurch,人们会问,你在哪个学校上的学 ?(据说那儿的私立学校是相当闻名的)如果你住在Wellington,人们会问,你最近看了什么电影?如果你住在奥克兰,人们则会问,你住在哪里?
可见,住,在奥克兰,是人们生活中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纽西兰人对自己家居的骄傲可称得上是典型的Kiwi文化的一部分。
到1896年为止,奥克兰的人口总数为50,000,大部分都住在奥克兰长6.5公里,宽2.5公里的方圆内,即今天Parnell,Newmarket,Newton和Grafton一带。也有极少数住在Avondale,Mt Eden,Epsom和Ellerslie,及北岸的Birkenhead和Devonport。
在奥克兰160年的历史中,房子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地演变着。因为丰富的木材,最早期的房子以cottage为主(类似村舍,农舍之类),然后是villa,Bunglow,state house,brick-and-tile home,unit及今天的townhouse,Terrace house,apartment,plaster和masonry home。今天,当奥克兰人说自己住villa,似乎是件时髦的事。但在早期,人们并不喜欢它。认为它在建筑上有一些缺陷。且看起来像个旅行的木箱子。房子里空荡荡的过道,在冬天会凝聚大量的冷空气,在夏天又布满很多的灰尘。但岁月流转,今天的villa却代表着时尚与品位。如果你想看典型的villa是什么样子的话,那么请去位于Mt Eden的Burnley TCE兜兜风吧。
提起奥克兰的东南西北中各区,自然是各有所爱。人们对自己所住的区总是颇有感情的,且潜意识底下,对其它区多多少少还有些排斥呢。奥克兰人对自己所在区以外的任何区的了解,有时也是很贫乏的。如果你问一个住在北岸的人,Glendene在哪里?保不准他会把与位于Glendene反方向的Glen Innes混为一谈。而如果你问一个住在Mt Eden的人,Clover Park在哪里?他说不定以为那已去到澳洲了。
下面的几段文字,或许会让你对奥克兰各区又有些新的了解。
中区
中区可以说是奥克兰历史的发源地及心脏所在了。在过去,奥克兰曾被称为'Donut City’,中间空空,边缘才有内容。城市中心几乎没有人住在那里,郊外才有成型的居住环境。但现在却远不是这么回事了。1996年至2001年,奥克兰CBD(市中心)的人口总数增长了47.09%,而奥克兰其它地区的人口平均增长率才为7%。可想而知,过去五六年,奥克兰市中心及邻近的区,其发展是多么迅猛。大量apartment的兴起,更多的餐馆开业,使传统上下班后空空荡荡的City,变得越来越热闹起来。
也许奥克兰其它区的人,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选择住中区?地小,房子也旧。如果你前往Ponsonby一带走走,你会发现那里很多户人家的车子都停在街边,因为没有garage和carport。人们形容邻居在家打个喷嚏,你似乎也能听到。这还不说,房价更是贵得惊人。也许是人们再也忍受不了日益堵塞的交通吧,也许是人们更享受诸如咖啡,酒吧,餐厅,电影院,购物,各式俱乐部,健身中心等都市文化吧。总之,奥克兰中区,有着永远难以抗拒的魅力。当然,它的房价也永远在不断地上涨,上涨。
'令人目眩的waitemata港口’,'咖啡文化’,'充满活力的夜生活’,'高价位的房子’,可以说是奥克兰中区的写照了。
东区
这是一个成熟的、安全的,也曾有着大片土地的地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抚育家庭,带大孩子的理想地区。这儿有着颇为融洽的社团气息,邻居大都温和有礼。东区主要吸引人的地方便在于它美丽的海滩了,无论是边远一点有田园风味的Maraetai Beach,还是豪宅林立的Bucklands Beach,都是迷人的。东奥克兰也是游艇爱好者的天堂,那里有众多的游艇俱乐部,钓鱼俱乐部及两个一流的游艇停泊港。
虽然东区在官方上一直属于Manukau City,但事实上现在随着过去挡在东区和南区的一些农地卖给开发商,发展商建了新房,新房又住了人,于是东区与南区的界限日益不明显了。位于Howick与Botany Downs一带成片新房的兴建,曾令奥克兰本地人惊呆了――因为在这之前,他们从未看到如此高密度的房子。尽管如此,这些新房却颇受新移民(尤其是亚洲移民)的青睐,因为很多人喜欢'新’。在东区,亚洲人口的比例是22.71%,而整个奥克兰地区亚洲人口的比例则是14.34%。
总之,'安全、成熟的老区’,'新、新、新的房子’,'游艇爱好者的梦想’,'亚洲移民与文化’,便是这个区的写照了。
南区
如果你不住在南区,且既不去机场,也不去游乐园Rainbows End,或许你从不会踏足南区,对吗?人人都似乎知道南区,却不一定真正了解南区。南区的问题诸如贫穷、病苦、犯罪,经常是报纸上的新闻,但南区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与可怕。它也有宁静的丛林,图片一样美丽的港口,鲜活的跳蚤市场和连绵的绿地。
的确,在Mangere和Otara的一些街上,你会看到一些目中无人的小子在那儿晃荡着,连街上的狗看起来也一付凶巴巴的样子。但是,南奥克兰人整体而言是随和的,也是热情的。
南区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区,29%的人口低于15岁。它的确是个colourful的区,41%的人有着毛利人的血统,38%的人是岛人。南区也是个对比鲜明的区,例如,纽西兰最为有名的King’s College(不要与Remuera的King’s School搞混了),就与中低收入家庭孩子去的Otahuhu College背对着背。而位于Puketutu Island上面优雅而炫目的会议中心,正好位于Mangere废水处理站的隔壁。
Botanic Garden可以说是南区的明珠了。一年一度的Ellerslie Flower Show更是这里的盛事。就算在平时,仍是有很多人流连于此。
西区
多雾,丛林密布的Waitakere山脉,暗流涌动的西海岸线,穿着牛仔裤的人们,徜徉徘徊的大狗----奥克兰西区,或是人们常称的'Wild West’(野性的西部),有着一种与奥克兰其它区相比,难以言喻的风格。西区也是一个集旅游艺术与文化于一体的中心,这儿有着蓬勃的野生灌木,广袤无边的蔬果瓜园,及很多人向往的lifestyle block。
西区一向有着较强的工业基础,伐木业、砖窑业、陶瓷业及酿酒业都是颇为发达的。在过往的几年,西区人的财务状况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同其它区相比,这里有着较高的工作和劳动人口比例。
西区也是第一个大力反核的地区。'绿色’概念在人们脑子里根深蒂固,并以此为荣。
总之,'雨滴浇灌的野生丛林’,'轰隆隆的海岸浪涛’,'黑色的牛仔裤’和'硕大的狗’,'绿、绿、绿’,这便是西区的特色与魅力了。
北区
阳光亲吻的金色沙滩,Rangitoto迷人的海景,Mult-million的海边或山顶豪宅,北岸的一些区与街所体现的生活方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北岸还有着'很白’的称号(being very 'white’),无可否认,也是很多人喜欢它的原因。干净,宁静,优质的学校,人们更愿在这里培育自己的孩子,安居乐业。
1959年5月30日,四条通道的奥克兰大桥落成,把北岸与奥克兰市中心连接起来,北岸区域正式诞生了。十年之后,四条道的大桥拓宽为今天的八条道。尽管如此,人们抱怨的最多的仍是它的堵塞问题。
Albany的迅猛发展,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大量的工商业仍是在不断地涌入此区。在过去的五年,奥克兰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7.4%,而Albany则是60%,令人咋舌。
北岸目前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每八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亚洲人,除英文外,人们讲得最多的是南韩话。
文章写到这里,也终于该收尾了(事实上我也写得很累了)。或许你会同意我的观点,奥克兰的东南西北中,每个区其实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个性,一切就在于住在各区的你去体验与感受了。
谨以此文,向友人J表达我的谢意,谢谢给我介绍了一本好书(让我得以写就此文)及所做的一切。
( 王 立 立 2003.4.17.《纽西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