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我看洋人盖房子
第一次看洋人盖房子,感觉很新奇。 新盖的房子就在隔壁。 一条盲道内,同时建三座两层小楼。每幢约200平米,全木结构。 出于好奇我经常到现场参观。
新西兰大多数房子是全木结构。这种特殊现象,我做了调查。用全木结构的理由(包括我的推测)归结为:木头比砖头便宜,盖房成本低;新西兰木材多,利用资源优势就地取材;木质房建房方便,建房对环境影响小;可能还有一个理由,这里是地震多发区,木结构抗震性能好,安全可靠。
这里建房除全木结构外,也有少量全砖结构。采用底层是砖顶层是木的也比较多。这种砖木结构的房子造价比全木结构高。 我也喜欢砖木结构。因为砖头的耐潮性,底层用砖头可以克服木头受潮变质的缺陷。
其实,在建全木结构房子时,防潮性问题也有考虑。 首先这类房子基本上建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排水渗水性好。其次水泥基础层厚,木板墙是建在厚厚的水泥基础上,只有柱子与地面接触,木板离地至少有1公分的距离。
盖房用的木材全部是型材,而且全部预先经过杀虫,防蛀,防腐处理,材料规格化,标准化,給建房带来很多便利。建房用的木板宽度一般200mm,厚度10-12mm,是一种开槽刨斜边的型材。现场只按所需长度切割,不再做任何加工。 外墙用这些木板一层层叠加钉制而成,非常方便。
木板墙是二层的空心夹墙。外墙制作好,就加工内墙。内墙大多采用石棉水泥板或木夹板,天花板也是用石棉水泥板制作。
底层地面都是水泥地坪。二层楼地面是木板,楼梯一般也是全木结构。由于新西兰人喜欢铺地毯,木地板的选材没有我们中国讲究。
屋顶用的材料比较特殊。现在新建楼房采用1mm左右厚的瓦楞铁皮逐步替代土质瓦片。在新西兰很少见平顶房,几乎全是带坡的尖顶房。屋顶结构杜绝了积水的可能,为推广轻型的瓦楞铁皮材料扫除了技术障碍。 当然表面层的防腐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这种材料的使用效果和寿命。
建筑用传统材料的变革,直接影响建筑方法和建筑效果。使得建筑师逐步由技术工向熟练工转化。 过去需要精通锯,刨,凿,刻的木工演变为只要能会锯,会钉的熟练工。操作的熟练性及动作的快慢已经或将要变成衡量个人能力的标准。
材料的变革,节省了很多建筑施工场地。场地的环境质量也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比如制作水泥地的混凝土,都是从混凝土厂配置好后直接到现场铺设,不需要搅拌和原材料堆放的场地。再如采用标准化规格化的材料后,建筑垃圾就很少。 此外由于现场加工制作工序的减少,现场施工人员缩减了很多。 我们隔壁盖房的施工人员只有3-4人。而且建房速度也很快。有序合理的标准化施工作业,提升了施工质量和工作效率。
木结构房更加有利于房屋个性化的设计,更加适合按用户需求设计房屋结构,更加适合按人们需要配置房屋色调。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奥克兰为什么有那么多风格各异,色调不一的房屋。同时这种房屋也有利于房屋表面翻新。这里有很多房子有几十年的房龄,经过重新涂刷以后,往往能掩盖其岁月的痕迹。
奥克兰盖房初看起来很随意,但它有严格的环境和对社区的安全要求。我手头就有一份资料明确规定要盖房必须遵守的20项规定。比如房屋不能与邻居建筑物太近,要远离分界线至少一米;围墙和篱笆高度不超过2米;禁止在施工时不合理的挖掘和采用不合规格的护土墙。 此外,对房屋的整洁,不洁物品的产生及存储,废物和废物的回收,雨水排水系统,施工的噪音,草的种植和养护,卫星天线的安装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
我看洋人盖房子,还停留在表面,可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