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XOO

Digest

欧洲游历(15)眺望迪特福特 德国“巴伐利亚的中国”

作者:楚汉风华 发布时间 11/02/11 来源 楚汉风华
  在离开巴伐利亚州,进入好像下克森时,有人对我说前面就有一个神奇的小镇,与我们中国有关,名叫迪特福特,是地处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偏远小城。
 
欧洲游历(15)眺望迪特福特 <wbr>德国鈥湴头ダ堑闹泄
   听导游说,每年2月,这里和德国其它一些地方一样,有着在狂欢节化装游行的传统。不同的是,这里的狂欢节是中国味的,因此被称为“中国人狂欢节”。化装游行那天,小城到处洋溢着浓厚的中国气息。彩旗在街头巷尾飘扬,屋墙窗几,到处是标语横幅。横幅上画着龙或貌似汉字的图案。在靠近狂欢节主会场的大街上,一条横幅穿街而过,上面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
 欧洲游历(15)眺望迪特福特 <wbr>德国鈥湴头ダ堑闹泄
   在主会场——市政厅广场上搭建了一座两层楼高的台子,台阶两旁站着手持长矛、威风凛凛的卫士和手拿宫灯、衣着华丽的宫女。高台如同一座宝殿,正中有一把龙椅。迪特福特每年都要在游行中选出一位皇帝。这座高台就是皇帝的“金銮殿”,皇帝将在这里接受臣民的朝拜。

欧洲游历(15)眺望迪特福特 <wbr>德国鈥湴头ダ堑闹泄

 

“中国皇帝”———“高皇帝”安东摄

   下午两点,化装游行开始。几十支队伍和数十辆彩车在音乐的伴奏下缓缓前行。参加游行的人,不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穿着中式服装,以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服饰居多。在遥远的西方,一幅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图景展现在人们眼前:飞舞着的中国龙、身穿对襟袄的中国人、打着太极拳的方队和撑着花伞的淑女。游行的高潮就是皇帝的驾到。只见一辆龙车缓缓驶来,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的皇帝高高在上,前面有卫士鸣锣开道,两旁有御林军护卫,后面紧跟着太子、公主和嫔妃们,浩浩荡荡,煞是威风。皇帝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高台,接受臣民的朝拜,并发表告臣民书,祝福国泰民安。这时,全场沸腾,乐曲震耳,欢歌笑语在整座城市中回荡。游行结束后,人们涌进饭店、酒馆,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欧洲游历(15)眺望迪特福特 <wbr>德国鈥湴头ダ堑闹泄
  在遥远的德国,怎么会有个“中国人狂欢节”呢?
    听当地导游介绍,据说很早以前,迪特福特所在教区的主教向司库询问税收情况,听说迪特福特人纳税太少,就派税务官前往催税。迪特福特人听到这个消息,马上紧闭城门,不让税务官进来。税务官只得空手而回,并向主教报告说,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国人那样,把自己关在城内。因此,迪特福特人也被称为中国人。
   据史书记载,迪特福特第一次举办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是在1928年,打那以后,狂欢节的中国色彩愈来愈浓,迪特福特人索性称之为“中国人狂欢节”。迪特福特人无不自豪地说,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把自己的家乡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钦佩。

    德国巴伐利亚七谷地区的迪特福特是个拥有2800名居民的千年小镇。镇里的居民高鼻深目,典型的欧洲人模样,可他们却喜欢自称“中国人”。一年一度的“中国人狂欢节”是这个小镇最盛大的活动,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一狂欢节已经延续了70多年。

 

  镇中心有个“中国人泉”

  似乎是为了呼应中国的春节,迪特福特的“中国人狂欢节”每年2月举行。走进小镇,大家被浓浓的“中国气息”包围:街头巷尾悬着成串的红灯笼,许多人家的窗户上贴着“福”、“喜”等字幅,沿街的房子几乎都挂着印有龙图案的彩旗、长幅的锦缎和绘制着华人头像的招牌,有的招牌旁边还用中文写着“嗨,华人”、“华人,你好吗”、“祝你生活愉快”等话语。

 欧洲游历(15)眺望迪特福特 <wbr>德国鈥湴头ダ堑闹泄

  小镇的标志是位于中心广场的“中国人泉”。泉眼远远看去就像一个胖胖的中国清朝官员,戴着尖顶帽子,撇着八字胡,挺着肚子,张开双臂,双目圆睁注视着来往行人。走近一看,发现从其肚子里不断涌出一股股清泉。“中国人泉”旁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

 

 欧洲游历(15)眺望迪特福特 <wbr>德国鈥湴头ダ堑闹泄

  小镇的居民喜欢自称“中国人”,听导游说,这一说法由来已久,1869年印刷的书籍就有小镇人自称中国人的记载。据说很早以前,迪特福特所在教区的主教听说迪特福特人纳税太少,就派税务官前往催税。当地人为逃避沉重的税赋,紧闭城门,不让税务官进来。税务官将此举形容为“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国人一样,把自己关在城内”。从此,迪特福特人被称为“中国人”。

 

    还有一种传说可能更为可信,据称几百年前迪特福特人就开始与中国人做生意,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等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交往多了,迪特福特人渐渐喜欢上中国以及中国春节等传统文化,并按照自己的想象开始过起了“中国人狂欢节”。

 

  “迎接奥运”成今年主题

 

  今年的狂欢节主题是“迎接2008北京奥运”,狂欢活动从凌晨2点开始。记者一大早就被吵醒,十多名“更夫”打扮的人走街串巷敲响铜锣,向居民宣告: “中国狂欢节到了!”上午,迪特福特老城区全面封闭,大家紧锣密鼓地准备庆祝活动。下午两点,以“迎接奥运”为主题的盛大化装游行在爆竹声中隆重登场。

 

   在一辆巨龙彩车的引导下,50辆挂着奥运标志的彩车和表演者组成的游行队伍,高喊“北京奥运”的口号,缓缓穿过街市。每个方阵各展示一项体育项目:穿着白衫的老人们打着太极拳;头戴竹笠、把脸涂黄的大汉们划着龙舟;甩着水袖的姑娘们边骑独轮车边甩呼啦圈;穿着汉服的小伙子则表演了中国传统的滚木桶……一位来自慕尼黑的游客对记者说,“我们不用走出德国,就可领略中国文化。”

      欧洲游历(15)眺望迪特福特 <wbr>德国鈥湴头ダ堑闹泄

         小镇居民穿上他们想象中的中国节庆服装。

  下午4点,游行队伍返回主会场。一名“皇帝”在御林军侍卫的保护下,走上市政厅楼台上象征着“金銮殿”的主席台,众人兴奋地高呼:“高—皇—帝!”原来,小镇的形象代言人就是狂欢节选出的“中国皇帝”。自1954 年起,每年的狂欢节都由一名“中国皇帝”来主持,“天子”一旦“加冕”便终身在位,但不能世袭。这一任“皇帝”于2000年“登基”,封号为“高皇帝”,是当地一家医院的职工。“高皇帝”已到过不少地方宣传,他的中国背景让他处处受到欢迎。

 

  狂欢节的高潮是“皇帝”把奥运圣火递交给巴伐利亚“中国最佳运动员”——一名叫“郑展”的运动员。随后,皇帝宣读“致臣民书”,并祝福“奥运年”国泰民安。这时,鼓乐喧天,万民欢腾,整个迪特福特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晚上,所有游行的参加者和观众都拥入“唐人街”大饭店,吃中国饺子,喝中国老酒,纵情饮酒欢歌至次日凌晨。

 

   中文成小镇“官方语言”

 

  狂欢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狂欢节”如今已成为这个小镇最具特色的民间活动。由于“中国人狂欢节”的名气,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商业的发展。

 

  很多迪特福特人都自豪地告诉记者,举办“中国人狂欢节”并把家乡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都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多年来一直关注这个活动的德国《明星》周刊记者也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狂欢节的中国色彩也越来越浓。如今,小镇还建起了中国博物馆、中文学校等,甚至中文也成为小镇的“官方语言”。(其中部分内容从网络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