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torcycle Diaries 摩托車日記

小時候看讀者文摘,讀到一篇悲慘的書摘。忘記作者的名字,但是文中描述的古巴監獄慘無人道的生活到現在我還印象深刻。當政者如此迫害反對人士、同性戀者甚至是重病病患,多少人以沒有基本尊嚴的方式死去,小小年紀的我幾乎不忍卒讀。尤其讀到囚犯們需要積存平時上廁所用的衛生紙,以備寒冬時可以纏纏繞繞的裹在身上取暖,真是心酸。對於中南美洲的暴政壓迫,這算是我的初始印象。
時隔這麼多年,欣賞這部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 the motorcycle diaries。在如田園詩般的南美風情背後,電影發出對南美洲當政壓迫者(Oppressors)控訴的弦外之音。我們見到了誠實、理想、悲天憫人的主角 Ernesto Che Guevara慢慢的從一個爛漫的醫科學生轉變成一個想要救世的熱血革命家,雖然在片中,革命家的理想還只是一個不成熟的雛形。
一路上,Che和老友Alberto Granado 披星帶月,風塵僕僕的從阿根廷、智利、秘魯、哥倫比亞漫遊到委內瑞拉。一度窮到要半討半騙才能換得一餐一宿。可是天地真遼闊,兩個旅人因為年輕,所以就算疲憊,但是仍滄桑的浪漫。我想起我們十七八歲時到惠蓀林場,六七個小女生突然發現手頭拮据的光景,連吃早餐都要細細思量可不可以多點一盤肉鬆,那大概是我最接近貧窮旅行的一次經驗了。我又想到我和Pan不知何年會實現的秘魯行,到時候我們又會有如何的際遇?
如果不是因為知道後來的Che Guevara,就是當年我在讀者文摘裡讀到殺人無數的極權大魔頭;如果不是知道,Che趕走所謂壓迫貧農與原住民的資本主義政府後,搖身一變成為面目更猙獰,鬥爭階級敵人和他政治潔癖裡的假想敵不遺餘力、並且為了成就烈士典型瘋狂追求死亡的激進份子,我幾乎要讚賞這部電影了。這位徹底的馬克斯主義信徒和他所代表的仇恨意識型態,為了打倒眼裡所謂的壓迫者階級,在取代了既有政權之後,在中南美洲掀起的腥風血雨,不僅沒有讓被原本壓迫的階級有更好的生活與生命質量,卻讓整個中南美蒙上更多的貧困和不義。
無論懷抱著什麼樣的意識型態,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政治人物令我無法推崇。儘管這部電影拍的如詩如畫,而且忠於原著,但是我還是覺得不應該。Bridget Jones說的好:Everybody deserves a second chance except Hitler。我是這樣看所有草菅人命的獨夫。所謂的second chance包括在電影傳記中的美化與粉飾,他們也不應享有人生階段分開來評價的權力(ex: 他的青年時期很有理想,只不過後來思想偏激了點...)。英雄或許無須立碑,人民屠夫卻絕對不需要緬懷。或許這不是客觀的角度,但是在Guevara迫害人民的時候,他偏頗的心又何嘗客觀或是柔軟過呢?
無論懷抱著什麼樣的意識型態,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政治人物令我無法推崇。儘管這部電影拍的如詩如畫,而且忠於原著,但是我還是覺得不應該。Bridget Jones說的好:Everybody deserves a second chance except Hitler。我是這樣看所有草菅人命的獨夫。所謂的second chance包括在電影傳記中的美化與粉飾,他們也不應享有人生階段分開來評價的權力(ex: 他的青年時期很有理想,只不過後來思想偏激了點...)。英雄或許無須立碑,人民屠夫卻絕對不需要緬懷。或許這不是客觀的角度,但是在Guevara迫害人民的時候,他偏頗的心又何嘗客觀或是柔軟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