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XOO

Digest

"浙大第一北大第二" 大学排行缺了什么

作者:华声在线 发布时间 11/05/31 来源 华声在线

    日前,武书连版2011年大学排行榜发布,浙江大学力压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夺冠。此排行榜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质疑其公正者有之,为其叫好者亦有之。浙大第一,终结了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发布18年来排行冠军非清华北大莫属的局面,公众的关注点也大都落在了浙江大学是否综合实力真正超越了北大清华。

  虽然很多大学宣称他们并不重视大学排名,但是排名正在形成一股力量,阻碍大学追求自己的目标。“大学排名像是悬在中国大学校长头上的一把剑,很多大学校长为了得到体面的学校排名,不得不按照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进行学校建设,导致中国很多大学没有了特色。”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曾如是说。

  为了得到更好的大学排名,大学往往按照一个标准建设,甚至直接照搬西方模式。这样做的坏处是,大学失去独特性,变得“千人一面”。温家宝总理曾在与文化教育界人士座谈时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温总理这段话对如何办好一所大学很有启示意义。大学本是一座高高矗立照亮社会的“精神灯塔”,应该更多地承担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责任。比如清华的“厚德载物”、浙大的“求是创新”,这些精神都是大学传承上百年所形成的文化精髓,靠排名是无法获得的。

  与国内大学间的相互排名相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更为重要。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的201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3所高校进入世界百强,另外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也进入了世界前200名。中国内地在世界前200强的大学总数首次超过此前长期在该榜单“亚洲区”领跑的日本,但与美国的72所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中国的大学要迎头赶上去,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灵魂,别让排名牵着鼻子走弯路。 (曹丙利)

新版大学排行榜引发新争议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评价似乎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的“教学评估”,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其“劳民伤财”、“形式主义”,批评声始终不绝于耳,呼唤一个由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机构来进行大学评价的需求越发强烈;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很多民间机构进行的大学排行榜,其科学性和公正性,无法令人信服。

  不久前,已寂静一时的“大学排行榜”再度引发喧嚣。

  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武书连主编的《挑大学 选专业201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全书110万字,内容包括我国706所普通本科高校的综合实力排名、学科门类排名、本科专业排名。在武书连的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大学以207.91分夺得全国高校综合实力冠军,北京大学以200.34分蝉联亚军,曾经连续14年冠军的清华大学以190.25分屈居季军。

  此榜单一出,公众哗然。一方面,有评价指出,此次浙江大学总分夺冠,标志着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32年的演化,经过2000年中国高校合并重组后10年的激烈竞争,中国高等教育的领跑者已经由北大清华两强鹤立的不变局面,演变为清华、北大、浙大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中国大学评价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另一方面,有公众质疑,即使浙江大学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和成就有目共睹,可真的能力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而独占鳌头?这份榜单公正吗?权威吗?可信吗?

  “公正吗?”“权威吗?”“可信吗?”质疑声代表了自“大学排行榜”诞生以来,公众心中一直的疑问和担忧,面对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大学排名榜单,我们能相信吗?我们该相信谁?

  1.大学排行

  “悬在大学校长头上的剑”

  大学排行榜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世界范围内,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大学排行榜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率先对全美本科院校进行排名,两年评一次。到1987年时,开始面向研究生教育,并改为每年评一次,旨在为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时提供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参考数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大学排行榜一经推出,因其服务对象明确、评估方法科学、指标体系合理,民众反响良好。其后,各国也纷纷效仿并对世界范围以及本国范围内的大学进行排名。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有英国的《泰晤士报高教副刊》世界大学排行榜、加拿大《麦克林杂志》的加拿大大学排行榜以及日本《钻石杂志》日本大学排行榜。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大学排行起步较晚,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1993)、网大版的大学排行榜(1999)、中国校友会的大学排行榜(2003)、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排行榜(2003)和武汉大学的大学排行榜(2004)。目前,尽管各个大学排行榜在各项评价指标与权重上有不同的操作技术与理念,但都吸取了欧美国家大学排行榜的排序形式。

  在我国,大学排行榜从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大学排名像是悬在中国大学校长头上的一把剑,很多大学校长为了得到体面的学校排名,不得不按照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进行学校建设,导致中国很多大学没有了特色。”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曾这样评价。

  还有大学校长认为“大学排行榜污染学术空气”。甚至有专家评价,从目前中国大学排行榜的种种弊端来看,最严重的问题应该是排行榜很可能异化成如同某搜索引擎的“竞价排行榜”一般的怪胎,谁给钱多,谁的排名就靠前。

  不仅在国内对大学排行榜有质疑,在国外,近些年来,对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之争论也时有发生。

  在2004年北京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指出:“大学排名是不科学的,世界上伟大的大学是不可以排名的;不同的大学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不可比的。”有专家分析,剑桥大学校长的话,究其含义是指大学排行在衡量和评价大学优良传统、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文化等方面是无能为力的,虽然数据很大程度上体现物质层面上的水平,但在大学精神层面上很难做到准确的评估,另外大学排行很大程度上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性相悖,因为大学排行的前提是对大学进行分类,刚性的分类可能使不同特点的大学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从以上角度来看,大学排行的价值是有局限性的。

  2.备受关注

  折射公众对大学评价的呼唤

  大学排行榜,其实是大学评价的一种外在形式。有专家指出,之所以公众对大学排行榜如此热衷,之所以各种大学排行榜每一公诸于众,总能吸引无数关注,根本原因是,公众对大学评价的需要。

  所谓大学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高等教育整体或个别机构进行客观的科学判定的过程。

  “大学评价之所以必要,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李守福教授指出,高等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府、社会群体以及个体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为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以期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和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些投入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以及大学是否实现了所期望的目标,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

      “其次,对于大学来说,评价不仅是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手段,而且也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李守福指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学教育的多样化和校际间差距的不断拉大。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择校(或专业)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对学校或专业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个体对大学的评价。时至今日,学生和大学的角色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已逐渐从过去那种大学门前的入学乞求者转变为受大学欢迎的顾客,大学也逐渐开始从挑选学生的时代向被学生挑选的时代过渡。所以,开展大学评价活动对大学的发展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教授刘尧也曾指出,大学评价,有助于引导政府和社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有限的资金流向优秀的大学;有助于引入竞争机制,使中国大学融入社会改革、争取办学自主权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影响大学的社会声誉,从而影响大学的生源质量、经费数额、生活待遇等一切需要政府更需要社会支持的资源;有助于吸引国人关注大学教育,拉近了大学和大众的距离;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推销大学教育、争取社会资源。

      另外,大学排名不仅仅是给大学排出先后次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常能诊断出大学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每年一次的大学排名所形成的排名轨迹,可以动态地反映各个大学的发展规律。认真分析各指标的强弱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能够准确地找出各个大学的发展潜力,甚至找出大学对社会的参与程度和与社会的关系;大学排名揭示的各个大学的实际情况,还可以供各级政府决策时参考。

  3.路在何方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评价

  在我国,政府主导的大学评价形式是存在的,那就是“本科教学评估”,而且,为期五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在促进高校改善办学条件、重视本科教育质量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评估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问题,评估组织和评估形式,都曾饱受质疑。有专家指出,之所以“本科教学评估”遭受诟病,其根源在于评估以行政为主导,管评办不分。针对“本科教学评估”,不止一位大学校长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个学校办得好坏,不是靠上级组织的评估评出来的。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它是靠社会上的影响,由社会评估的。比如就业的状况、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这些是最真实的评估。”

  如此看来,在我国,大学评价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对于大学评价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性是能够达成基本共识的,但是,该由谁进行大学评价却始终无法达成共识。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的“教学评估”,批评声始终不绝于耳。呼唤一个由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机构来进行大学评价的需求越发强烈;可是,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很多民间机构,即所谓的“第三方”进行的大学排行榜,其科学性和公正性,又无法令人信服。“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到底路在何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美国,自“大学排行”诞生之日起,便有着严格的界定,即“大学排行”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根据编制者确信能够测量或反映大学学术质量或教育质量的某些准则或某一套准则编制的“最佳大学”院校名单;第二,必须按编制者预设的指标,以量化形式为大学排出顺序。其中,每一所大学都必须有自身的位次;第三,必须公开大学排序所用的方法及其数据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胡莉芳老师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大学评价,或者说大学排行榜作为一个公共领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大学排行榜本身并不能决定大学的竞争力或实力。排行榜是一种第三方的大学评价,评价或排名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它只能揭示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起到某种引导作用。第二, 大学评价和大学排行榜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先。大学排行榜的评价对象是大学。大学是公共事业单位,公共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大学排行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为家长、学生、雇主以及其它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服务。因此,大学评价和大学排行榜是非营利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第三,大学排行榜虽然是开放的,但准入应该有专业限制。大学是继承、创造和传播高深知识的场所,只能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或者机构进行评价,不可以任人“评头论足”。

大学排行榜靠谱系数有多少 乱象成因探析

  高校排行榜由来已久,是一种全球性现象。中国大学排名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只有考生、家长是排行榜的拥趸。由于排名并不能带来什么实质性影响,有些高校对排行榜并不感冒。但随后10来年,已出炉100多个大学排行榜,很多高校转而加入其中,孜孜不倦地谋求一份尽可能权威而又有利于自己的榜单。为什么会有各类大学排行榜?排行榜靠谱系数有多少?

  新闻背景

  高考临近,各类“年度大学排行榜”又频繁地冒出来。因连年制作年度大学排行榜而被置于风口浪尖的武书连又公布了他的2011大学排行榜榜单《中国大学评价》。在这份榜单中,浙江大学以207.91分排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榜首,把北大清华都甩到后头去了。

  网言网语

  纯属无稽之谈.大学的排行,不是某一个随便什么机构发布了就能算数的,这个发布排行的机构,权威到什么程度?清华北大两所学校去年进入了世界名校一百强,100强里面,能找到浙大的影子吗?一所大学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才能说明实力.

  看武书连的排名比看武侠小说还要离奇,其实只要看看每年的高考录取线大致就可以知道大学的位置,难道全国的家长都是傻子?就你武书连聪明?我看未必!

  浙江大学实力超过北大清华有什么不正常的?不但超过了,以后上海交大也会超过北大清华。

  媒体论道

  排行榜风起云涌,到底应该信谁

  任何一个大学排行榜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观因素,很难完全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的全貌。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大学的排名经常忽上忽下。比如,某一所大学去年排第五,今年排第十,并不说明它的教学质量下降。大学之间实际上很难以有效方式进行比较和排名,排名依据、调查方法和问卷设计都需要不断地改进。

  评价指标不同,难免因利益出现排名不公。在台湾大学排行榜上,成功大学一般排在老大或老二,但是,成功大学校长说,一直以来,学校坚决反对所谓的大学排名,因为严重失真。他表示:“不同的大学属性不同,这种排名对理工科大学有利,因为很多理工科的评价指标可以量化,但是,对综合性大学或文科大学就相当不利。”

  看排行没什么意义,只是扩招后的产物。中国名企排行、名星收入排行,现如今又是中国的大学排行。大学排行榜在中国的出现,是在上世纪末中国高校扩招之后。最近几年一下弄出这么多的排行榜,让人感觉倒有点儿像街头开的拉面馆,反正不用投入太多的资金,只要你有做拉面“技术”,谁都可以过把瘾。

大学排行榜缺失了什么

  日前,一个所谓的“2011版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出炉,将浙江大学排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首位,位居北大、清华之前,引发无数热议。形形色色机构推出的排行榜,让各大学想置身事外“躲清静”都难。

  有位大学校长曾无奈地说,尽管不认可大学排名,但作为管理者,又不得不去关注。的确,大学排行榜让人既爱且恨:排名靠前,不仅引得社会、家长、资金青睐,更可作为学校“政绩”;排名靠后,则会在招生、社会声誉方面受到不良影响。有人甚至直言:学校办不好,但排名靠前,说明校长“很给力”;学校办得好,排名却靠后,只能说明校长“没本事”。

  不管怎样,大学排行榜受到热捧,证明其有存在的必要。排行榜是公众了解一所大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去查查大学排行榜,按图索骥。如果一张排行榜足够客观公正,也可以帮助高校衡量自身实力水平,激发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促进高等教育内部良性竞争。

  然而,暂且不论有些排行榜涉嫌“钱名交易”,把“座次”当成敛财工具待价而沽,严重损害了其公信力。单是这个“最直接、最简单”,就让人感觉大学排行榜似乎缺了些什么。

  大学之间是否具有充分的可比性和可排名性?比如体育比赛,举重要和游泳、跳水等项目分开,举重本身还要分重量级,否则,没法比。大学是分层次的,有研究型、综合型、专科型,还有大专层次和职业技术高校层次。如果要评价大学,首先应对大学分类。将以文理学科见长的综合型高校,与近年来通过合并组建成的“巨无霸”式高校一较高下,是否合理?把综合型大学和单科类、专业类大学归到一起简单排名,让有“一技之长”的高校和“全能型高校”比拼,是否公允?把没有充分可比性和可排名性的东西生硬地进行比较,非要排出一个名次来,其公正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大学排行榜最缺的,也许是忽视了对大学精神的追求。目前,诸多大学排名体系尤其是一些简单综合的排行榜,多关注学生规模、校园面积、论文数量、院士数量等显性因素,数据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然而,那作为大学灵魂的大学精神,可以量化衡量吗?不仅如此,校园历史文化积淀、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乃至后勤服务等,恐怕都难以通过显性的数据来表达。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对学术、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的坚守,对真、善、美的心灵渴求,对大学精神的始终追求,比什么排行榜都重要。在嘈杂的社会浪潮中,高校既要重视外部评价,但又不能被外部评价牵着走。

  一味追逐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会使一所学校丧失“定力”,导致过分注重外延发展、忽视内涵质量的浮躁现象。毕竟,大学是教书育人和研究学问的地方,喧哗、轻浮与急功近利不属于大学。

中国高校排行榜,没有也罢

  最近,有一本《挑大学 选专业――201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的书出版了。这本书把中国706所普通本科高校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排名,此外,还把这些高校的学科门类和本科专业进行了排名。也许是为了制造卖点,这本书把浙江大学排在第一,北大、清华位列第二、第三。果不其然,就是因为这个排名,这本本来普通的书,变得引人关注。

  当然,谁也没有规定中国大学的排行榜就一定是北大第一、清华第二,或者是清华第一、北大第二,而浙江大学或者其他大学就不能排在第一、第二的位置。问题在于,大学排行榜这个舶来品已经“南桔北枳”,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大环境中,这种排名除了助长大学的虚荣虚骄之气外,并无什么实质意义。

  国外的高校,大都不看重自己在排行榜的位次,尽管这种排行榜相对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性。每一所高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有足够的自信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还没听说过国外的哪所大学因为排名靠后,就把自己合并进排名靠前的大学中去的事,也没听说过国外的哪个学院,因为“学院”太小,就改名叫“大”学的事。排榜的人,不会因为你声名遐迩、考生趋之若鹜、录取率最低,就永远把你排在前面;而高校也不会因为排行榜把自己降低了位次,就愤言声讨,斥之失实,更不会上虚火、鼓虚劲,去争什么排行榜第几。

  与国外高校一样,中国的高校,在学子心目中的地位,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还不是排行榜所能排出来的。这种地位,往往是某个高校在持续办学的过程中“不经意”地砌就的,是某所高校在与国家和所在环境的历史互动中形成的。排行榜无法排行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不经意”,也无法排行那些已经标榜史册的事实,所以也就左右不了特定高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毕竟,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排行的统计指标的。

  其实,在中国,高校排名、尤其是把700多所高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本身就是一件颇有滑稽色彩的事。不要说什么“211”工程、什么直属高校、重点院校等等人们永远弄不明白的名堂,就是同类中的高校,在北京还是在外地,在省城还是在普通城市,在沿海地区还是在西部地区,其办学的基础相差甚巨,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不可否认的是,许多非常好的专业设置,恰在内陆地区,但是,成绩优秀的考生,宁可在沿海城市的高校里选择一个不理想的专业,也不愿选择内陆的高校。

  如果说国外的排行榜改变不了国外高校办学的现实,那么,中国高校排行榜――不论其是否具有权威性,也改变不了中国高校办学的现实。不论在什么排行榜上,许多排名在前的中国高校,其实是难付盛名。一些高校因了排名的变化而变得更加浮躁,学术风气不正,抄袭事件频发,各种事故不断……更关键在于,也许正是为了排名所需要的所谓声誉,有的高校不敢正视教师和学生中的不正之风,对剽窃、抄袭等对高校来说是致命的缺陷,不查不纠,即使被揭露出来,校方也是扭转头去,假装没有看见。更有一些排名靠前的高校,热衷于搞花架子,图虚名,卖文凭,傍大款,可惜了那些奔其声名而来的莘莘学子。

  排行榜,自有其依据。学子们呢,也自可以用脚投票。留学潮不去说了,就是有钱的大款,也宁可买张西太平洋大学的文凭,而不屑那些在排行榜上靠前的中国大学。想想为什么吧。(光明网评论员)

比起排行榜,学校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2003年一次大学排行出炉后,清华人显得很大方,清华大学新闻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从来不去了解这些高校排名,这种排名的科学性不好说———它说你第一,你就第一,如何排都是排名机构自己的事儿。但就学校来说,北大有北大的强项,清华有清华的优势。”

  大学实力不是“排”出来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流大学不是“排”出来的。大学之大在大师,在大气,在质量,在特色,大学建设靠的是扎扎实实的硬功夫与软环境。因此,当一些高校为一个排名趋之若鹜,被排行榜牵着鼻子走时,不啻是一种悲哀。

  针对大学排行榜,社会需要一个清醒的认知,同时政府管理也不能缺位。准入机制的建立、机构利润率的限制和商业运作行为的规范等,都需要政府部门有所作为。

  排行榜对学生、学校是一种参考,但不是指挥棒。排行榜不是“指挥棒”。只作参考,不必看得过重。复旦大学校长讲得好,他说我们的态度应当是“不为所动,为我所用。”我所强调的“排行榜不是指挥棒”,就是说,作为校领导虽然会感到有压力,但我们不能以排行榜来指挥我们的办学、影响我们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对学生来说,同样如此。

  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有时间折腾排行榜?之前胡锦涛主席讲话,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比起在一个个不明所以的排行榜上浪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被潜规则走很多金钱,还不如做好教学的本分。这样,才能让种种投机无缝可钻,净化学术界,并用实力说话让学生作出选择。

  不妨给“高校排行榜”设个排行榜

  马龙生

  不久前,“大学排行榜”再度引发喧嚣。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武书连主编的《挑大学选专业——201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浙江大学以207.91分夺得全国高校综合实力冠军,北京大学以200.34分蝉联亚军,曾经连续14年冠军的清华大学以190.25分屈居季军。榜单一出,公众哗然。“公正吗?”“权威吗?”“可信吗?”面对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大学排名榜单,我们能相信吗?我们该相信谁?(《人民日报》5月27日)

  对于此事,人们的质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评价机构。大学排行榜的发布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如果评价者本身不具备做大学排行榜的相应资质,则其评价很难说客观公正,难以避免对公众形成误导。

  其次是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如果设定的指标本身就属于“只认大楼,不认大师”、“只讲规模,不讲学养”;分析工具又仅以关注度来衡量影响力,以网络搜索量来考核关注度,数据的准确性靠主观判断,没有可以服人的客观标准,这样的排名如何有公信力。

  最后是评价程序有无监督。真正的名校早在公众的心目中扎了根,根本不会在意什么“排行榜”。倒是那些各方面都比较一般的大学,对学校排行、各项专业实力排名等会很在意。因为排名的广告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有这种存在,就应该警惕排行榜中因利益诉求而导致的“暗箱操作”。而林林总总的排名榜,又有多少存在监督环节呢?

  应该说,对于大学排行榜之类的信息,社会是有需求的,但其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从评价选项、评价依据看,涉及到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的创新挑战;大学排名如何确保真实可信,又面临程序设计“公开、公平、公正”等诚信挑战……

  笔者以为,所有这些挑战,都不能指望社会自发力量来完成,而应该由政府公共服务来面对。再退一步说,起码应该由政府依照相关法规制定排榜规则,并依照规则对其评价科学性、程序透明度等再评定,给大学排行榜再排一个“排行榜”,帮助公众进行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