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高速被爆日赚15万威胁记者 此霸气不能有
5月28日,央视记者薛晨微博称,自己采访中被首都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雷言语“威胁”:“你也是生活在北京吧,为这点事不至于,别到时给个人惹麻烦!”对此,首都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及冯雷本人予以否认,而薛晨称有相关录音。记者调查发现,从2009年10月1日开始,首都机场高速就已实行单向收费,往返只需10元,而两年后,却依然有很多司机每次交20元,收费口并不主动提醒。此事经央视连续报道后,引起广泛社会反响。 (《新京报》5月31日)
首都机场高速公路双向收费被诟病已久,在民意推动下好不容易实现单向收费,却又玩起“捉迷藏”。不仅收费口“没有口头提醒的义务”,连所谓公示牌也被放置在过了收费站50米左右,而非在进收费站前。在放弃收费利益上,首都机场高速可谓十分舍不得。
首都机场高速既已实行单向收费,就该明明白白将这一信息告知公众,并在具体收费过程中加以确认。这里并不存在“义务”与否的问题,而是一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就政府行政法规的规定而言,首都机场高速已不能再行双向收费,哪怕在司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不应该,一旦这样收取了,就属于重复收费、不当得利;从道义上讲,首都机场高速也应该主动提醒司机,而不该揣着明白装糊涂,甚至故意误导司机多交冤枉钱。
既得利益被拿掉,不情愿是显然的。但这不能成为首都机场高速含糊其辞的理由,也不能成为赚取不义之财的动力,更不能成为迁怒于记者的由头。作为国有企业,首都机场高速就应该有这样的自觉和担当,即便没有媒体的介入和披露,也该设法改进,积极提醒,既捍卫政令的畅通,也尽量减少过往司机的不当支出。
两年来一直“闷头发大财”的首都机场高速,非但不提醒司机,不在适当位置按“人之常情”摆放单向收费的公示牌,反而对记者进行言语“提醒”和“敲打”,其在错误的道路上实在是走得太远了。首都机场高速获利之丰,可能超出公众想象。据央视报道,投资11.65亿元的首都机场高速,一开始是“还贷收费”,收了3年多后,又转为经营性公路,于1997年1月重新批准收费30年,至2005年底已收费32亿元,估算到收费期满的2026年底,还能收费90亿元。
这样“丰厚”的收费,难怪割舍起来异常艰难。只是,“不舍得”并不意味着“不应该”。且不论首都机场高速收费该不该无休止地继续收下去,早已生效的单向收费却是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的。在这一点上,首都机场高速天然负有维护政令严肃性的责任,应不打任何折扣地落实。
不仅如此,对于这两年来有意无意多收的通行费,也不能任其自然沉淀、沉没。既然车辆过往都有电脑票据,哪些车辆属于多交、多收,两年来一共多收了多少金额,这些数据想必不难查核明白。该退的退,该交的交。而无论如何处置,一个必须明确的事实是,因为来路并不正当,这些“不义之财”绝不能成为首都机场高速的“利润”。(胡印斌)
谁给了高速公司副总威胁央视记者的底气?
“你也是生活在北京吧,为这点事不至于,别到时给个人惹麻烦!”5月28日,央视记者薛晨微博称,自己采访中被首都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雷言语“威胁”。此前,该记者曾连续报道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收费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引起社会关注。(5月31日《新京报》)
尽管该公司及冯雷本人均对“威胁”一事断然否认,但从文后跟帖看,绝大多数网友却选择了“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之所以出现这种舆论一边倒,不仅是因为当事人一句轻飘飘的“我也是受过教育的人”太过乏力,也不表明老百姓对国企及其领导潜意识中存在“莫须有”的偏见,关键是此前报道已证明该公司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既然你已经有了污点在先,可信度自然要大打折扣,这应该是判别常识。
更何况,这场由冯雷主导的所谓“座谈”,其实始终在刻意营造着一种利于“威胁”的氛围:先是宣称“不接受采访”,只是“私下座谈”,借此将记者的“公务”身份剥离;接着强调“工作是工作,个人是个人”,以此弱化对方头上的“记者”光环;失了“公务”,去了“工作”,记者不就只剩下单薄弱小的“个人”了吗?倘若不是为了最后的“威胁”,此前又何苦如此处心积虑呢?
也许有人觉得,既然被曝光已成事实,“威胁”记者也已于事无补,徒然为自己增加一条罪责,公司领导这样做太不明智。这其实是低估了冯副总经理:“威胁”记者绝非仅仅为了泄私愤,而是希望通过恐吓的手段,让记者中止这场“扒粪运动”。因为冯副总经理深信,只要能让记者就此闭嘴,前面的曝光问题根本用不着解释回应,拖上几天,风头一过很快就又风平浪静万事大吉了。
这其实已成为该公司屡试不爽的经验“智慧”。翻翻此前的相关报道可知,这次央视曝光的问题并不“新鲜”,关于机场高速收费存废问题,近年来从教授质疑到律师状告,从民间反对到两会提案,甚至08年审计署还专门对其开出了“收费不合理”的定性结论,最终不也都是不了了之吗?就是这位冯副总经理,几年前就已公然宣称“收100年费也行”,足见该公司在这一问题上的自负与狂妄。
那么,从“收费百年”到“威胁记者”,谁给了冯副总经理这种敢于无视一切的底气?答案很简单,相关部门利益考量下的默许、纵容乃至回护。对于教授的收支信息公开诉求,北京市发改委、交通委、高速公司三家踢皮球;对于民众的收费不合理质疑,市交通委辩解这“有利于缓解交通拥挤”,虽有失公平,但获得了效率;而面对来自审计署的压力,市发改委干脆玩起了太极:“要不要停、什么时间停”,“正在研究”,这一“研究”就是三年多毫无进展......
由此看,机场高速公路收费问题虽“千夫所指”,却屹立不倒;公司老总在问题面前,不是去反思自己,而敢于威胁他人,所有这些怪异表现,均来自监管部门的长期豢养。只要这种监管的环境不变,“收费百年”、“威胁记者”之后,冯副总经理恐怕还要继续。(郭兵)
“堂堂国企”的霸气从何而来?
“你也是生活在北京吧,为这点事不至于,别到时给个人惹麻烦!”中央电视台记者薛晨近日在微博上称,自己在采访首都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首发公司)时,遭遇该公司副总经理冯雷的言语威胁。对此,首发公司党群工作部人员予以否认,并称:“一个国有企业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冯雷本人也坚称没有说过这番话。(5月31日《新京报》)
冯雷是否威胁过薛晨,一时难以判断,而中国公路收费乱象纷呈,却是实实在在的,其中有两个典型,一个是位于广东的广深高速[4.99 -0.80% 股吧],一个是位于北京的首都机场高速。前者因收费时限长达50年而声名大噪,后者则因暴利滚滚而闻名于世。首都机场高速总投资11.65亿元,收费3年多后,其性质从政府收贷公路转变为经营性公路,于1997年1月重新批准收费30年,至2005年底已收费32亿元,到收费期满估计还能收费90亿元。
这些是媒体早就曝光过的老问题,此次央视曝光的新问题是:首都机场高速自2009年10月1日起实行单向收费,往返只需交10元高速费,但是直到现在,仍有很多司机双向交费20元,收费人员不提醒司机,并称他们没有口头提醒的义务。收费站附近确实立有公示牌,但牌子位于过了收费站50米左右,而不是立于进收费站之前。
瞧瞧,这就是一家堂堂国有企业的所作所为,司机多交了钱,他们脸不红心不跳,偷偷摸摸笑纳之。如此作为,有辱“堂堂国有企业”之名!在这样一家国有企业,即使发生威胁记者的事情,也不足为怪。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得好:“是的,我有家人,住在北京,所以才不希望北京只属于少数想和谐就和谐、想威胁就威胁的东南西北天霸们。”
我国某些公路收费乱象,确实让人看不懂。有些公路以“招商修路”方式修建,有些是地方政府以“贷款修路”方式修建,然后有了“收费还贷”的理由。实际上,车主需要交这税那费,那是应该的,只是这些税费是否都用于修建免费公路就不得而知了,我们知道的是燃油税改革后,二级公路是应该取消收费的,现在有多少地方能做到呢?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当收费足够偿还贷款后,这条公路总该变为免费公路吧?但是没有,要么贷款似乎永远还不完,收费去向不明,要么偿还贷款后转为经营性公路继续收费,修建公路成了一本万利的买卖,公路犹如山大王把守的“私路”,成了阻塞物流、助推物价、阻碍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
即使威胁记者与否一时无法查证,但首都机场高速收费时限违反国家规定是事实,乱收费也是事实,被央视曝光后他们盛气凌人地“约谈”记者也是事实——首发公司的霸气从何而来?看看其“身世”就知道:该公司由北京市交通委于1999年9月组建,把持着数百公里高速公路的收费权,并担负着规划中的数百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任务。显然,如果说高速公路是首发公司的“提款机”,那么首发公司就是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怎能不牛气冲天?以至于2008年2月国家审计署曝光首都机场高速收费问题后,首发公司不仅置若罔闻,反而扬言还要再收100年。如此,央视曝光在他们眼里又算得了什么?
中国公路收费乱象的根源在哪里?首都机场高速就是一只值得好好解剖的“麻雀”。这条高速路连接北京市区和首都机场,外地人、外国人到北京,一下飞机就要通过这条高速路,它是首都北京的一个形象窗口。北京是一个好面子的城市,连所谓的“低端劳动人口”都无法容忍,不知何以能够容忍一个形象窗口长期问题重重? (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