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点与IF设计大赛获奖设计师Tryi Yeh专访
非常高兴Tryi Yeh能接受创意酷的专访,与内地设计院学生、年轻设计师分享自己在学习工业设计和设计工作道路上走过的点点滴滴。
受访者:Tryi Yeh(叶宗颖) 台湾设计师
年龄:25
简历:2007年高雄树德科技大学产品设计系毕业
2007任职大可意念工业设计师、3D工程师
2008任职奎艾特工业设计师
现职台湾连钰电子公司工业设计师
获奖作品:《红点及IF设计大赛获奖设计师Tryi Yeh作品》
2007年毕业制作入围全台湾技专竞赛产品设计类
2008 rod dot、2009IF (流体驱动消防洒水头)
2008IF china TOP、2009IF、2009rod dot (team work)
创意酷:你好Tryi Yeh,很久以前创意酷网站就开始介绍你的设计作品,并且不断有新作出来,我们在你的作品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先介绍下你的近况吧。
Tryi Yeh:很高兴今天才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作一些分享和交流;不管作品反应是好是坏,毕竟自己的东西能受到一些注意总是让人感到兴奋的。近来台湾方面正在筹办一场由许多优秀的设计师自己策划展览一系列主题的“设计师周”,很荣幸地也能参予其中,这两天才刚完成作品,这次也有幸邀请到北京和上海的设计师一起交流。
创意酷:不同的设计师对工业设计都有着不同的定义,那么您对工业设计的定义是什么呢?
Tryi Yeh:总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是设计师,很多创意料理的厨师、好像什么都会修理的工匠、满满锦囊妙计的创作人、脑中旋律不断的音乐人。但自己却总是在设计的理性和感性的翘翘板两端拉扯,为了找寻平衡点而挣扎;反而忘记设计的本质应该是快乐的。而“设计”这件事该怎么定义我不清楚,教科书上写的则是:有目标,有计划性的创作行为,不过如果问我的的话,我会说,设计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种对创意的挑战、对自我的要求、对未来的探讨、是对生活经验的诠释及对心灵的感受;而好坏的关键则是面对设计的态度。创意能打造作品、用心才能感受设计!
创意酷:你的学习阶段和工作一直都是在台湾,你能给大陆的朋友简单介绍下台湾工业设计的教育模式吗?比如进大学后分成了那些阶段性教育?
Tryi Yeh:一般而言,台湾的教育体系分成两类,别是一般教育体系和技职体系,前者是一般的升学制度,高中之后考普通大学。而后者则是在高中职时就让学生接触到业界的知识、技术;相对的课程方面就与前者有不少落差。两者不同体系毕业后的学生的强项也就不太一样;一般大学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理论方面的研究等;而科技大学毕业的学生则是较强调技术面及实务作业。一般大学设计系较具代表的学校像是成功大学、实践大学。技职体系的部分像台湾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也都颇具代表性。然而每间大学设计系的学习风气及教育方针又不尽相同,因此通常设计作品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及想法上的差异。
另外也分享一些我在学校和业界作设计的差异。首先学校方面呢,电子跟服务类别的科系还是台湾主要的族群,所以很难像米兰或意大利那样成为设计之都。自然的,设计资源也并不多,另一方面,台湾有多个族群融合,文化背景虽然多元,却没有主要方向。
我常常看到现在学生的问题是有些很不错的想法,自己却没有相当的实力去表现,像是3d/render或者排版lay out.或者是当你问他的设计概念时他却答不出来.我常常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就算不用解释,光看图面或作品而也能让人知道设计者想表达出来的东西.但现在的学生实在很缺乏这方面的技术表达能力,至少在求学时期是这样.
另外在业界,台湾有许多全球知名的OEM、ODM代工厂,像是仁宝’广达’鸿海等….他们吸收了很多台湾优秀的设计师,但那些设计师们却常常因为受限于OEM策略的关系而无法发挥创意.就像大家知道的……OEM因为成本关系,常常有着许多限制,而代工厂所接到的案子通常也不太可能是客户的高阶机种,大品牌像是sony’apple等,他们有自己的ID团队,没理由把较高阶的项目交给代工厂,而两者的分别呢….就在于大品牌公司的设计师们可以较自在的发挥,而OEM厂的设计师们却不行.所以我觉得亚洲的设计师们并不是缺乏创意或设计能力,而是因为处处受限而无法发挥能力.当然台湾还是有些成功的自有品牌公司…像是宏碁或华硕等,但他们都是由OEM起家…..还是无法完全跳脱出OEM的思维,而且也实在是少数.简单的说….台湾的设计界走的还是理性保守务实的路线.但我却觉得感性才是设计迷人的地方.
创意酷:你的作品获得过红点奖、IF奖,这些比赛都可以称得上是工业设计中的奥斯卡。参加比赛真的能学到很多,参加了就会有去关注,有关注就会有学习。目前很多院校学生也喜欢参加各类设计大赛来提高自己,当然也包括参加红点、IF等一些国际性比赛。你能给他们讲讲参加比赛的注意事项以及你在参加比赛的时候遇到了那些问题?
Tryi Yeh:说真的得奖这部分我不敢居功,在学生时期我几乎没得过任何奖,当进公司时才陆续得到了一些肯定,毕竟公司网罗了各式各样的人才,特别我当初是在设计公司工作,得奖算是一种营销上的必要手段,因此公司也很重视奖项这部分;很多都是靠大家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不过的确能够从过程中学到不少宝贵经验,像是和技术厂商讨论想法和造型方面的可行性,以及和模型工厂协调作品的交期、质量。当初因为时间上的问题找不到配合的模型厂,差点要放弃报名参加了,不过我的主管还是希望能够努力到最后还记得最后一天交期的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办公室里自己动手作克难的加工。后来很幸运的得到了评审的肯定实在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也和当时的同事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这也是很棒的收获。不过也像我上个问题提到的,设计这件事的本质应该视快乐的,能获得肯定当然很好,但得奖并不是设计的目的,希望不管任何大小比赛,大家平常心对待就好。
创意酷:作为一个设计师保持对设计的感觉,并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是非常重要的,你是从哪些方面去获得对设计的启发呢?
Tryi Yeh:源源不绝的灵感吗?刻意去想的创意我反而感觉会有点抃扭;对我来说灵感通常是在一瞬间被触动的。自从上大学开始,每天都会从网络上搜集一些创意作品并加以分类作为自己的设计数据库,截至今日,已经有两万多张图档了,当我对造型上有些瓶颈或需要一些创意时,我便会来翻翻自己的设计数据库,而结果通常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或是从其它设计师的作品中学习到其中的设计方法。但身为设计师,观察力应是一项必备的专长,一直埋头的画图、盖3D,反而容易被困在自己的小框框。多走出户外观察人群、环境、物品,作品自然也会贴近人心、给人共鸣;这也是我很想追求的heart’s touch。而当作为一个观察者时,记得随手都要有本笔记本,不管是作笔记、纪录灵感、画些涂鸦,这些东西在之后都很可能会是你的灵感创意来源。相信吗,太阳能喇叭和磁铁手机最早我是随手画在CD盒上的。另外建议大家能够培养一些多方面的兴趣,多方面的知识能够让设计更多元化。并且可以从中获取经验,越多的经验就能累积越多的设计能量。
创意酷:当你在对设计没有感觉的时候,你会怎么来调整自己并坚持下去。
Tryi Yeh:我想这部分应该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在台湾的环境里,工业设计很少人能做的长久;因为我也才刚进这个圈子一两年,还没到遇到这样的问题,不过有时的确会做得很沮丧、无力感。当大环境无法改变时,就只能改变自己了;也提醒各位设技业新人,这行并没有想象中这么美妙,学习从中调适自己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课题。持续在网络上分享新作品也算是我另外一种对设计的坚持。总言之….这行想做的久的话有3个要点。
1.对设计的热情
2.对设计过人的热情
3.对设计无止尽的热情
创意酷:除了工业设计你还有其它什么爱好吗?
Tryi Yeh:像是球类运动、逛书店逛展览逛网页、看电影看电视节目、听音乐弹吉他………. 最近有点迷上了摄影。但是事实上呢,我跟正常人都都差不多;只是我好奇心比较重,很多东西都喜欢多尝试一下。
创意酷:再次感谢Tryi Yeh接受创意酷的专访,期待你更多精彩作品。
Tryi Yeh:也很感谢创意酷的各位,希望分享这些微薄的经验能对大家在设计这条路上有帮助。希望下次有机会再跟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