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兴夹BAND(香港60-80年代乐队、组合资料整理)70-80年代
70-80年代:
1、JADE(玉石乐队)
成员:张武孝(主音,大AL)
Tony Lee(吉他)
杨云骠(细AL,Albert Young,吉他,许冠杰演唱会的音乐总监,顶替Tony Lee)
威 利(主音,冯伟林,后加入成为双主音)
郑子固(主音,Kenny Zh,曾任香港无线电视台音乐总监及香港飞碟 唱片公司音乐总监,替代威利)
曹荣臻(Bingo,乐队领班,键盘手,后任安恒利公司副总)
杨乔兴(低音吉他,后任新艺宝唱片监制,张国荣前期在新艺宝出的碟大部分都是杨乔兴监制的)
蔡健雄(
Robet Shum(鼓手)
Danny Suen(鼓手,替代Robet Shum)
林子祥(客串主音)
历史:于1975年正式组成的Jade(玉石乐队),最初是用了『翡翠乐队』作为组合的华语名称及以演绎一些较富摇摆的欧西歌曲为主。1975年的Jade,由Robert Shum、曹荣臻、Tony Lee、杨乔兴、张武孝组成。同年夏季,由市政府推行的清洁海滩运动中,他们获邀主唱宣传歌曲“Beaches And The Sun阳光与海滩”,为乐队建立起广泛的知名度。而其所属的好市唱片公司(House Records),亦乘勢推出了他們灌唱的第一张七吋Single "Beaches And The Sun" + "Ding A Dong" 及不久后的第一张LP《Jade 玉》。虽然被乐迷高度评价的首张LP为乐队带来了名气及发展空间,惟于稍后出现的相同歌曲加印版唱片封套上的图片却显示了部份成员已有所变更。而这类的阵容变化事件,在往后乐队寿命的日子里,仍陆续不断地出现。1975年12月,Jade获刚刚启播的佳艺电视台(CTV)邀请演出,并制作一系列由他们主持的音乐节目,为避免乐队的原华语名称会被视作似替无线电视翡翠台宣传之嫌,Jade的华语名称遂自此被改成为『玉石乐队』,而(玉石之音)也就是他们在佳艺电视台演出的专辑节目名称。此时Tony Lee、杨乔兴离队,杨云骠、威利、蔡健雄加入。当时刚从美国回港发展的林子祥A Lam,经常在该节目中出现及与玉石乐队合唱歌曲,往往令观众及乐迷误为他已成了乐队的一员。与此同时,Jade的第二张LP《Second Generation》面世。《Second Generation》推出后不久,鼓手Robet Shum与威利同时离开,另组一支以演译重摇摆风格歌曲为主及名为New Jade的乐队,而他们在Jade留下的空缺由Danny Suen及郑子固替代。自1976年4月起,媒体报导中屡传出Jade行将解散的讯息,但他们的第三张LP《Beatles Jade》却乘时推出,打破了外间的传闻。这张全演译Beatles昔日著名歌曲的唱片,亦是香港及全球华人乐队的首次历史性创举。1976年末,队中最为乐迷熟悉的主唱成员大AL张武孝宣布离队作独立歌手发展,而乐队领班Bingo Tso曹荣臻稍后亦相继离去,至此Jade的阵容已变得面目全非。随着两位新成员Deniel Wee及David Ma的加入,乐队于1977年中灌录了他们第四张LP《Smile》。但无奈地,这亦是乐队最后的一张唱片,因为它面世后不久,Jade玉石乐队这名字也正式在香港乐坛史上划上句号。
Jade的LP:《Jade 玉》《Second Generation》《Beatles Jade》《Smile》
Jade的部分经典曲目:阳光与海滩、隋唐风云、星座之声、Show Me The Way
张武孝
大AL,为前玉石乐队(Jade)主音歌手,六啤半成员,后作独立发展及转唱粤语流行曲。他的「豆沙喉」别具一格,其作品以反映现实为主,如《铁马纵横》、《新区自叹》、《的士生涯》,而《我的歌》、《大AL张武孝》《现实的旅程》则有自传味道,可算是此类词作的早期例子。值得一提的还有电影插曲《星运人生》,是较少见的以十二星座写人生的作品。大AL後勁不繼,加上曾受襲導致手 部重創,於是幾乎絕跡樂壇。之後他偶然都會在電影中客串,但都是一些小配角,沒有太多人留意了。離開香港娛樂圈之後,大AL回到了國內發展,據說曾當過食肆經理,也做過酒店娛樂總監,之後從事物業管理的工作。近年刮起一片懷 舊風,大AL又重新拿起咪高峰為我們獻唱了!今天的張武孝發福不少,但個人認為比當年的他更為順眼。希望他並非短暫復出,並能舉行個人演唱會給我們欣賞.
郑子固:
在北京遇见了郑子固(Kenny),相信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谁,Kenny是香港上世纪70年代流行乐坛的中坚份子,他接替威利(冯炜林),与大AL(张孝武)同时担任玉石乐队(Jade)的主音歌手,当时乐队阵中就有吉他手细AL(杨云骠) 及琴键手Bingo(曹荣臻),Kenny参与了乐队第三张专辑《Beatles Jade》的录音,这张全部演释Beatles经典歌曲的专辑,亦是全球华人乐队的历史性尝试,当年参与制作的有已退休的制作人Tony(邓鍚泉;後来他为邓丽君制作专辑屡获殊荣),还有仍然活跃於中港台地区的音乐领班丶创作丶编曲及鲍比达(Chris Babida)制作人。Kenny丶大AL及威利都曾推出个人大碟。上世纪80年代後期,郑子固离开了香港,但没离开音乐,8年前我在北京三里屯见到他,他是一家音乐演出场地的音乐总监,今次再会,他是北京万怡酒店的大堂酒廊音乐总监,他与常驻华藉女歌手Julianne当晚就演唱了多首英语歌曲,令在座的陈欣健,向雪怀及刘观伟听的全神灌注。於2008年推出新作。《From Beijing with Love》以爵士樂演奏中國旋律,郑子固曾任香港无线电视台音乐总监及香港飞碟 唱片公司音乐总监
2、D'Topnotes
成员:钟定一(键琴,Danny Chung,香港著名音乐监制)
林慕德(吉他,Majid Rahman,香港著名音乐人)
CHRISTINE SAMSON(女主音/低音吉他,洛詩婷)
LARRY SAMSON(男主音)
Michael SAMSON(鼓手,洛诗婷的小弟弟)
Vickie Samson(合音)
Lizzie Samson(合音)
有著中、菲血統的Christine Samson洛詩婷,出生於上海,在香港長大,父親是在菲國被譽為The King of Clarinet的樂團領班Lobing Samson,Christine自幼隨父親學習音樂演藝,並以主唱及低音結他手的身份與兄弟姊妹在香港組成六、七十年代斐聲樂壇的組合D'Topnotes,樂迷遍及香港、亞洲及美加各地,D'Topnotes在世界各地的演出及發行的唱片均屢獲獎譽。
1987年D'Topnotes解散,Christine並不因而退隱樂壇,卻與姊妹Vikki和Lizzie另組三人合唱團The Samson Sisters,同時以獨立歌手身份作個人獻唱、錄音、唱廣告製作等,常在一些大型綜合性節目任表演嘉賓,並多次代表香港出席世界各地的歌唱比賽,擅長以粵語、國語、英語、日語、西班牙語及菲律賓語演繹爵士、騷靈、節奏藍調、搖滾及情歌等多種類型的歌曲,為近代實力派歌手之中的表表者。
Christine洛詩婷這位美麗的「D'Topnotes」樂隊主音,她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紅遍亞洲,擅長以多國語言獻唱,由英語、國語、廣東話、西班牙文、菲律賓到日語都難不倒她。如今這位英語歌天后晉身SLS歌唱技巧導師,日常忙得不可開交,既要抽身監製CD,又要教授小朋友及成年人正確的歌唱技巧,助他們改善歌唱音色,發揮潛質之餘,學會保護聲線。洛詩婷師承世界級歌唱導師Seth Riggs,她自己在港一樣桃李滿門,學生名單容或不及老師星光熠熠(有米高積遜、芭芭拉史翠珊等),但她的教學熱誠,實在已臻大師級境界。2005年4月,洛詩婷義務借出靚聲,與黎愛蓮(Irene Ryder)深情演繹「OOTR KPS 醫療基金」主題歌《A Song of Hope》,為香港癌轉譯研究組織籌募經費。這首在當年4月9日籌款晚宴上首次正式曝光的歌,意念由癌轉譯研究組織執行總監周永昌醫生及病人一起腦震盪出來,並由資深廣告音樂創作人戴樂民譜曲,由絡詩婷女兒Krystal義務寫詞。Krystal當時還在加拿大唸電影,但洶湧澎湃的音樂細胞顯然來自家族遺傳。
3、The New Topnotes (新特乐乐队)
成员:叶振棠(主音/低音吉他,Johnny Ip,香港著名歌手,澳门人,著名赌王叶汉的亲属)
陈洁灵(主音/贝司,Elisa Chan,香港著名歌手)
钟定一(键琴,Danny Chung
Andrew Oh(吹奏,外籍
Roberto Petaccia(鼓及敲擊,外籍)
Carlos Mendoza(鼓,菲籍,顶替Roberto)
非固定成员:林慕德(吉他,Majid Rahman,原特乐乐队成员)
乐队介绍:
The New Topnotes是在七十年代中,前D'Topnotes的键琴手Danny Chung钟定一及吉他手Majid Rahman,与Samson姊弟拆夥后,结合其他本地华籍乐手Johnny Ip叶振棠(低音吉他及主音)、Elisa Chan陈洁灵(主音)及两位外籍乐手Andrew Oh(吹奏)和Roberto Petaccia(敲击)所组成。Johnny Ip叶振棠来自澳门,是当地已故赌业名人叶汉的亲属,他是在位於岗顶现时已结束的圣约翰英文中学毕业后,才往香港发展的。
1975年,EMI为The New Topnotes出版了乐队首张的LP,由前星洲乐队The Quests六杰士成员Reggie Verghese负责制作。随后的1976年,他们为EMI灌录了第二及第三张的LP,而队中的鼓手换上了菲藉的Carlos Mendoza,唱片制作自此也全由Danny Chung钟定一负责了。1977年,乐队的第四张兼精选LP"The Very Best Of The New Topnotes"面世。1978年,The New Topnotes应邀前往欧美及东南亚数地登台,开展了他们在当地一连串的巡回演唱,其间深获当地听众一致好评,反应极为理想,亦萌生了乐队进军外地发展的意念。惜乐队回港后,Johnny Ip叶振棠以家庭不希望他往外地发展原因离队,而乐队的命运从此划上句号。"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也成为了The New Topnotes最后的一张LP。乐队拆夥后,队中的三位主要成员Johnny Ip叶振棠、Elisa Chan陈洁灵及Danny Chung钟定一,很自然地各自去寻找他们在本地乐坛的发展及出路。叶振棠於乐队解散后不久,和前Ming乐队的女鼓手Maria Wu邬玛莉及独立键琴手黄正光,组成了一支名"马正棠"的三人乐队,驻唱於数间本地大酒店内的酒廊。EMI在1979年曾为他们出版了一张全粤语歌曲的LP,但唱片推出后,市场反应一般,其后这组合也告解体。1980年,叶振棠以独立歌手身份,首次在丽的电视制作的武侠剧集「大内群英」,主唱该剧的主题曲。歌曲於萤光幕播出后大受欢迎,及后并继续成为RTV多套电视剧主题曲及插曲的主唱者。1982年,他加入TVB无线电视成为合约歌星,凭Chris Babida鲍比达作曲及郑国江作词的一首「再等待」,荣获东京音乐节82'国际大赛「亚洲特别奖」。同年他主唱TVB电视剧「苏乞儿」的主题曲「忘尽心中情」,更同获RTHK港台主办的「十大中文金曲」及TVB的「劲歌金曲」节目全年最佳歌曲奖,让他走上了其歌唱事业生涯中的高峯,自此更奠定了他在当年本地乐坛的崇高地位。
回顾当年的The New Topnotes,他们和The Wynners及Jade(玉石乐队),广泛地被认为是本地流行乐坛鼎足而三的最受欢迎组合。在翻唱了不少受欢迎的外国普及流行歌曲之余,The New Topnotes也有翻唱了好些极富水准的骚灵及慢板歌曲。乐队的灵魂人物是钟定一,曾在EMI出过四张唱片,并做过世界巡回演唱,后因叶振棠家庭原因,乐队解散,主要成员各自发展都成为香港乐坛重要人物,2007年叶振棠演唱会曾邀请了陈洁灵和钟定一短暂重组新特乐。
4、THE MAGIC CARPET
主要成员:
主唱 :- Tony Tsang
吉他 :- Jams Chan
吉他/ Organ :- David Tse
贝司 :- Raymond Tom
鼓:- Walta Mak
5、MOD EAST
主要成员
主唱:- Chris Sayer
吉他- James Chan
吉他/Organ - David Tse
贝司 - Andrew Law
鼓 - Walta Mak
6、Fantastics
主要成员:
Norman Cheung - 主唱歌手
Michael Sim - 主音結他及主唱歌手
Tony Cheung - 低音結他手及和唱
Eddie Tang - 鼓手及和唱
钟定一(Danny Cheung) - 電琴手
7、Losers(失败者)
成员:陈百祥(主音)
彭健新(主音吉他,Bennett,香港著名歌手)
叶志强(低音吉他,Danny)
陈 友(鼓)
陈百燊(电风琴)
谭咏麟(双主音,阿伦,谭校长,香港乐坛第一人)
1969年,溫拿樂隊的前身是Loosers,樂隊最早期成員包括陳百祥(主音)、彭健新(電結他)、葉智強(低音電結他)、陳友(原名陳志濤,鼓手)及陳百祥弟弟陳百燊(電子風琴手),其後譚詠麟加入,Loosers以雙主音出擊,陳百祥負責較狂野的歌曲演繹部分,而譚詠麟則負責較斯文的歌曲。憑藉他們對當年紅極一時的樂隊如Beatles及Rolling Stone的熟悉,已經於不少酒吧中大唱歐美超級偶像的流行曲。Loosers組成不久便打出名堂,在海灘音樂節中奪得冠軍後,更於1971年香港青年音樂節中,擊敗許冠傑,贏得觀眾投票選出的「殿堂特獎」。1972年,陳百祥及陳百燊離開樂隊,Loosers宣布解散,六人各奔前程,而譚詠麟更飛往新加坡升學。
陳百祥
(英文名:Natalis Chan,1951年12月3日- ),綽號阿叻,香港電影電視演員,妻子為前演員黃杏秀。現為永安旅遊有限公司之執行董事。陳百祥以喜歡「認叻」而聞名,他時常誇耀自己的才能,但其實是搞笑多於真實。中學就讀於聖若瑟書院。早於學生時代,陳百祥與溫拿樂隊五位成員已是好朋友,他與曾志偉亦屬好友。1970年代,他曾往中東做生意,但不太成功而回港。陳百祥1979年加入無線電視成為基本演員,拍過《青春熱潮》等電視劇,同期主持《歡樂今宵》及演出各大小綜合節目。1982年後,陳百祥拍過多部搞笑電影,包括《花心大少》、《青蛙王子》、《我愛羅蘭度》,及王晶執導的《精裝追女仔》、《最佳損友》等。1995年為無線電視主持遊戲節目《運財智叻星》大受歡迎。其後拍攝《運財智叻星》電影。他亦一直為無線擔任《香港小姐競選》、台慶及慈善節目的司儀。2000年,科網熱潮期間,阿叻與好友譚詠麟及曾志偉合組東方魅力,並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但科網熱爆破後賣盤。2005年,陳百祥為無線演出處境喜劇《窈窕熟女》,飾演私家偵探畢奇理。2008年,陳百祥參與香港無線電視2008年奧運節目,擔任主持及評述,唯其表現及能力受到各方抨擊。香港廣管局於是奧運開幕式後,收到42宗投訴,其中8宗是點名批評陳百祥與另一主持李思雅在直播開幕時之表現。而香港各討論區亦有網民投訴陳百祥在節目中廢話連篇,不讀資料又經常吹噓自己在足球及賽馬上的威風史,而國語及英語則欠佳。
8、wynners(温拿乐队)
成员:钟镇涛(主音,KENNY B,阿B,香港著名歌手,演员)
谭咏麟(主音,阿伦,谭校长,香港乐坛第一人)
彭健新(主音吉他,Bennett,香港著名歌手)
陈 友(鼓手,Friend Chan,香港著名电影人)
叶志强(低音吉他,Danny)
1973年底,彭健新、葉智強、陳友及溫拿經紀人梁柏濤等將樂隊重組,並由Loosers改名Wynners(勝利,中文名稱溫拿),加上剛從新加坡返港的譚詠麟,溫拿「四虎」在港再戰江湖。其後鍾鎮濤及新加坡樂手Andrew亦相繼加入,溫拿樂隊以六人樂隊出現,但Andrew加入後不久便離隊,溫拿五虎的陣容穩定下來,以譚詠麟及鍾鎮濤(主音兼電子鍵琴手)、彭健新(電結他)、葉智強(低音電結他)和陳友(鼓手)作樂隊的最終班底。2006年底,溫拿對外宣佈復出,並於2007年2月18日至3月1日於香港體育館開辦其復出演唱會,鍾鎮濤淚灑會場。但外界流傳溫拿這次復出只是想幫助鍾鎮濤翻身,溫拿已否認傳聞。
彭健新
Benette Pang,1949年生,溫拿樂隊結他手。80 年代作個人發展,有大碟《二等良民》(1981 飛利蒲)及《可愛的笑容》(1982 飛利浦)。[1]由於鍾愛養魚及垂釣,所以近年在無線電視的《都市閒情》「魚樂健康新一派」擔任主持。
陳友
(英文名:Anthony "Friend" Chan,1952年10月1日-),籍貫廣東新會,本名陳志濤,溫拿樂隊的鼓手,而他亦是香港著名電影演員,他的兒子陳良韋曾經參加2006年香港先生選舉。
9、馬正棠乐队
成员:叶振棠(主音)
邬马利(鼓)
黃正光(键盘)
葉振棠於樂隊解散後不久,和前Ming樂隊的女鼓手Maria Wu鄔瑪莉及獨立鍵琴手黃正光,組成了一支名"馬正棠"的三人樂隊,駐唱於數間本地大酒店內的酒廊。EMI在1979年曾為他們出版了一張全粵語歌曲的LP,但唱片推出後,市場反應一般,其後這組合也告解體。
10、黑鸟
黑鸟乐队,成立于七十年代末期,是香港最早的独立乐团,华语抗议/反叛音乐鼻祖,音乐政治运动先驱,反体制实践团体。他们拒绝向政府申请任何形式的补助,经营乐团所需要的器材和资金全靠他们自己参与其它社会劳动所得。二十余年间,黑鸟自主发行过《东方红 给九七代》、《宣言》、《活此一生》、《民众拥有力量》、《连众颠覆》、《暴风雨前》、《黑夜骊歌》共七张作品,并以音乐为核心,讲反叛/无政府主义辐射到文学、话剧、影像等多个文化领域。
黑鸟乐队的主要成员有三人,主唱兼吉他手郭达年,贝司手是郭达年的妻子咭式,鼓手是在香港长大的英国人Peter Suart。郭达年是黑鸟乐队当之无愧的灵魂,他早年曾任著名音乐刊物《吉他杂志》的主编,期间举办过数次Player Festival乐队比赛,其中优胜者包括Beyond、刘以达等人,为日后的香港独立音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实早在2000年,成军二十余载的黑鸟乐团在香港油街仓库做告别演出。
2007年,郭达年把黑鸟乐队之前出版过的所有唱片结集,推出一套名为《黑鸟全集》的套装,囊括其全部发行作品。随后,他们挑选部分当年《黑鸟通讯》中的文献、曲谱以及图片,编著《在黑夜的死寂中歌唱》一书,由明报周刊出版。
11、威镇乐队:
历史:1980年出道,主音为威利,由冯伟林(威利)、冯镜辉、Ricky、Tony和阿友组成。现威利仍活跃于歌坛,携同好友们(如,吕珊、张伟文、胡美仪、李隆基等人)一起开演唱会。不得不提的是,威利是1980年代初电视剧《猎鹰》主题歌《胸怀大志》的演唱者。威镇乐队的部分经典曲目:落叶季节、雨、阳光空气。
冯镜辉后来做过林忆莲的唱片监制,并和林忆莲恋爱,后来嫁给冯镜辉的是女歌手蔡龄龄
12、CHYNA
成员:Donald Ashley(灵魂人物,鼓手,亚洲鼓王)
黄良昇(Peter Wong,键盘手)
苏德华(Firman So,吉他)
单立文(Palmerson Sinn,低音吉他,现任香港ABRON音乐学院低音结他部总监,著名演员)
吴士明(Peter Ng,吉他,香港第一吉他手)
袁卓繁(Richard Yuen,键盘手,后成为香港电影配乐大师,得过多次电影金像奖,也是谭咏麟后期的唱片监制)
Jim Knettle(吉他手)
Stephen Hogg(低音吉他手)
崔元姝(Sarah,后期主音歌手)
历史:Chyna乐队1983年由Donald Ashley、黄良升、单立文和苏德华重组Chyna。Chyna于1983年推出首张大碟《There’Rock & Roll in Chyna》后,便以一曲《Within You’ll Remain》打进国际市场,当时更连续四星期在东南亚的音乐排行榜高举榜首位置。前后至少被翻译成六种不同的语言,可能大家最熟悉的版本莫过于徐小凤翻唱的《一脸红霞》。它的创作源于一次黄良升替别人录音,怎料Donald迟到,于是自己‘弹弹下’创作而成的。副歌里用普通话唱出来的‘我爱你’是他们的苦心经营。苏德华认为以普通话唱出来比唱广东话好,若只有‘I love you’又太过普通,效果也没有那幺好。1986年推出第二张大碟,不过乐队阵容大变,只剩下Donald Ashley留队,与吉他手Peter Ng再组Chyna,一年后Richard Yuen也从加拿大归队,吴士明(Peter Ng)负责吉他、袁卓繁(Richard Yuen)负责键琴、Jim Knettle也是吉他手、唐龙(Donald Ashley)是鼓手、Stephen Hogg为低音吉他手。推出《Back Together》,风格仍以1970年代的Hard Rock为主,此碟中他们唱了两首中文歌。
Chyna曾经再度解散,黄良升、单立文和苏德华三人另组成乐队“Blue Jeans”, 1988年,时任滚石唱片制作部经理的沈光远,在为新人赵传制作首张专辑“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时,在香港结识了Donald及Chyna,并且一直有许多合作而成为很好的朋友,1991年,当Donald向沈光远提出Chyna想复出的想法,沈光远立即想到友善的狗旗下一直想组合唱团的Sarah,沈光远提议Chyna与Sarah合作出版中文专辑,双方一拍即合,经过一年多的创作、排练、录制等工作,1992年终于以全新的面貌在台湾登陆,发行了他们的首张专辑。
Donald Ashley
有亚洲鼓王」的美誉,在组成Chyna之前,他是Ram Band的一员,Ram Band虽是香港乐队,但成员之中只有Don与吉他手Peter Ng属华人,後来Ram Band的主音Jun过世,Band也就解散。之後Don替夏韶声的乐队「Visa Band」鼓手替工,认识了当时Visa Band的成员黄良昇、苏德华与单立文,四人在1983年组成新Band,由Don取名为「Chyna」,其意思就是中国也有摇滚乐。(初成立时的访问)
Chyna的第一张唱片《There is Rock & Roll In China》,推出後打入美国Billboard排行榜,一首〈Within You’ll Remain〉是Chyna名曲,被翻唱成六种语言,其中包括徐小凤的〈一脸红霞〉。Chyna打出名堂以後,Don与另外三位成员出现分歧而分道扬镳,离开Chyna的三人後来组成「Blue Jeans」。而Don找回了Peter Ng合作,随後推出 Chyna的第二张唱片《Back Together》,继续打入Billboard排行榜;1988年Chyna出版了他们最满意的唱片《灰色都市》,唱片里有超过十分钟的Drum Solo,中文歌词更找来了林夕,可惜因政治题材太敏感而遭电台禁播。在现在提起八十年代中後期的香港Band热潮中,Chyna反而较少被提起。
Don Ashley也与许多香港主流歌手合作过,包括徐小凤、谭咏麟、张学友与关淑怡等等。可能因为叶广权监制的穿针引线,他替Shirley 作曲、编曲过几首颇知名的歌曲,如曾夺得年度十大劲歌金曲的〈爱恨缠绵〉,以及〈夜夜求上帝〉与〈又再见面〉等,最神工鬼斧的莫过於他为Shirley改编的〈忘记他〉。他也曾与台湾的赵传、黄品源及刚泽斌等合作。南方之星〈真夏の果実〉这首被港台歌手翻唱再翻唱的歌曲,台湾这边当年刚泽斌抢得先机的一首国语版〈你在他乡〉,正是Don所编曲。
Chyna的首张国语唱片《答案》在1992年3月推出,这次重组成员除了Don与新的女主唱崔元姝外,还有香港知名制作人 Richard Yuen等。1992年当时,台湾主流乐坛的乐队风气并不兴盛,但唱片公司下了重本,该年五月为Chyna一连举办了十场中型演唱会演出,唱片的销量不俗,据报载卖了四白金。
过了两年,Chyna在台湾的第二张唱片却又难产,官方说法是「团员召集不易,彼此对音乐理念又有不同的想法」,实际上就是Don跟 Richard Yuen闹翻,Richard Yuen要求成为Chyna团长,又开始频繁的接外务,这正是Don所不喜(当年Don与 Blue Jeans三人的分歧,据说也是三人的外务太多),而Don也因此被告上法庭,被禁止以Chyna之名工作三年,「Chyna」这个乐队名字也从此在台湾销声匿迹,後来在台湾只有女主音崔元姝发行过个人唱片。
键盘手Richard与吉他手Peter的认识早在于他们还在香港念高中的时候,六岁便开始学琴的Richardichard当时还只是玩票性质,而Peter早已经是半工半读的乐手了。尽管Richard一直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家里的压力依然让他不得不放下键盘,负笈到加拿大念大学。
到了加拿大(1970)以后,Richard开始接触当地的音乐,也认识了不少乐团。当时,Stephen在一个团里担任贝斯手兼主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Stephen团里的键盘手离去,Richard便应邀加入接替键盘手的位置,并开始随着乐团在加拿大境内四处表演。不久之后,Richard下定决心要从事音乐工作。于是他休了学,并写信告诉Peter他的选择,没想到Peter接到信后便自香港飞往加拿大与Richard会合,开始在加拿大乐坛闯荡,前后历经两年才又回到香港。
留在加拿大的Richard除了与Stephen继续玩团外,又在另一个团里认识了吉他手Jim。生性随和的Jim13岁时在电视上看过Beatles的表演之后便立志要加入合唱团,因而开始学吉他及贝斯。而香港这方面,Peter回来后便开始积极筹组合唱团,1974年他与朋友的Ramband成军,不久之后Donald也加入担任鼓手,Donald6-7岁开始打鼓,由于天生具有强烈的节奏感,Donald在自己摸索中无师自通地领略到人与鼓之间的契合,当他看过Peter的表演后,对他的技巧激赏万分,便主动地向他表示合作的意愿,直到在Ramband里相遇,才开始他们日后二十几年至今的搭档关系。
1983年Donald在Ramband解散之后另组新团,有一天碰巧他遇到一个美国到香港的朋友,身上穿了一件上面印着“there's no rock & roll in China”的T恤,虽然他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马来西亚人,但自小在香港出生长大,Donald一直以中国人自居,他不能忍受有人批评中国没有摇滚乐,乾脆将他所组的团取名为Chyna,而之所以有Y跟I之别,则是因为当时香港与大陆的关系相当敏感,果然在Chyna的首张专辑“there's no rock & roll in China”推出后,便以一曲"Within You'll remain"打进国际市场,前后至少被翻译成六种以上不同的语言,而Chyna也于1985年成为第一支前往大陆演出的合唱团体(共9场)种种优异的成绩,让Donald更加肯定了乐园存在的意义。
即使后来Chyna的团员有所变动,他依然坚持到底。1985年底,Donald与Peter重新将Chyna组织起来,这一次他们更清楚他们所要追求的是什么,一年后Richard也自加拿大回香港加入Chyna,而Chyna的新专辑back 2gether,也再度打进billboard排行榜。
1990年Jim旅行到香港,在Richard的邀请下,他参加了几次香港艺人演唱会的表演,从Richard以前的口述到亲眼目睹香港的种种,Jim决定留在这东方之珠的乐坛发展,于是隔年他便打电话回加拿大给Stephen,Jim对香港的形容让Stephen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岛屿更生好感,于是在加拿大其他团员的支持下,他便收拾行囊飞往香港与Jim一起加入Chyna,这5个人与音乐为伍的时间,加起来超过一个世纪,种种因缘际会,他们终于在香港会合,整装待发…
Stephenarah在高雄出生在台北长大,学生时代她便与朋友共组合唱团,活跃于校园之间,甚至在pub驻唱,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自红蚂蚁合唱团出来共组友善的狗工作室的沉光远及罗宏武,并在一年后与友善的狗签了艺人约,有将近十年演唱经验的Stephenarah一直认为,合唱团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表现方式,于是她向友善的狗表明她的意愿后,双方便分头去寻找适当的乐手。在台湾要组一个团谈何容易,有几次Stephenarah都将要接近成功,然而总是会有一些无法预料的突发状况瓦解了整个梦想,是以两年过去,仍然没有结果。
而几乎是同时,当时任职滚石唱片制作部经理的沉光远,在为新人赵传制作首张专辑“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1988)时,在香港结识了Donald及Chyna,并且一直有许多合作而成了要好的朋友,1991年,当Donald向沉光远提出Chyna想在九0年复出的想法,沉光远立刻联想到Stephenarah,当时Donald也正疑虑Chyna要以哪一种方式复出,于是沉光远便建议Chyna与Stephenarah结合并考虑出版中文专辑,以台湾为出发点再次进军世界乐坛,没想到这个构想在Chyna与Stephenarah见面后的彼此欣赏中终于实现,他们一拍即合,而Stephenarah也飞往香港居住,并开始筹备这张专辑,经过一年多的制作、排练、录制等工作,1992年这个曾经走红国际乐坛的摇滚合唱团,终于以全新的面貌在台湾登陆,发行了他们的首张专辑。
13、Ramband
成员:Donald Ashley(灵魂人物,鼓手,亚洲鼓王)
吴士明(Peter Ng,吉他,香港第一吉他手)
Jun(主音歌手,外籍)
1974年RAMBAND由吴士明和朋友组成,是当时香港ROCK乐队的大哥大大,1980年出版同名唱片,是唯一能上英国排行榜的香港乐队。
吴士明(Peter Ng,吉他手)是香港吉他界的大哥大,编写了吉他教材,是很多吉他手的老师。
Donald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馬來西亞人,在香港生長,從小以中國人自居;他是Chyna的鼓手,也是樂團的成立者及靈魂人物,他主導這個樂團的一切,目前成立的音樂工作室,就叫做Chyna Music Studio。Don天生充滿節奏感,在6-7歲時就憑著自己的摸索無師自通學會打鼓,在70年代中期加入了Ramband成為樂團鼓手,認識了團中的吉他手Peter Ng(吳士明)。Ramband是香港早期頗知名的hard rock band,在那個還很保守的年代,因精彩的live演出讓觀眾太過熱情喧鬧而時常被香港UUYU禁止演出,可惜後來主唱Jun過世,樂團也就隨之解散。
14、Visa Band
成员:夏韶声(主音)
黄良昇(Peter Wong,键盘手)
苏德华(Firman So,吉他)
单立文(Palmerson Sinn,低音吉他,现任香港ABRON音乐学院低音结他部总监,著名演员)
Donald Ashley(代班鼓手)
1980年夏韶声和黄良升组建,鼓王唐龙也曾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