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XOO

Digest

看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转)

作者:wellsenes的日志 发布时间 09/10/27 来源 wellsenes的日志
如果你是一名真正的摄影爱好者,那么布列松的名字一定是最让你记忆犹新的。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他作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WriteSpan('ad_500_1')

 

布列松其人与他的莱卡相机

    1952年,布列松在其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首次提出这一摄影美学观点。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特指通过抓拍的摄影首发,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瑞克·萨洛蒙博士、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所推崇,并成为当时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而本站也将会在之后对上述提到的摄影家进行介绍。

    在《决定性瞬间》一书中,布列松直言“经过加工或导演的照片,我没有兴趣……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是我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驾奴。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该书也阐明了布列松的想法——“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说到布列松的一生,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1908年,布列松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而是选择了学习绘画。22岁时,布列松远去东非旅行并开始接触和使用莱卡相机,也正是这时,他渐渐的迷上了摄影。

 

    如果了解布列松的话,你会发现他所用的镜头主要都是50mm的标准镜头,其原因就是全画幅下50mm的视野与人眼所见相同。秉承真实性与瞬间决定性的布列松,当然会去选择最真实最自然的拍摄焦段了。而偶尔在拍风景的时候,他也会用长焦镜头

布列松摄影作品

    二战期间,布列松参加了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之后他跑到法国,并参加当地地下反抗组织,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二战后,布列松成立了Magnum马格南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

   马格南图片社的成立本身也具有传奇色彩。早在1936年春,在法国巴黎新闻社招聘考场外,经历落榜失败的三位年轻人,年轻的法国人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匈牙利人罗伯特·卡帕和波兰犹太人西蒙,却在咖啡馆里找到了共同的语言,规划一个摄影师自己的联合经营体。

    十年后的1947年春天,卡帕主持在美国纽约西53街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餐厅里,成立了马格南图片社,并设立马格南纽约部和巴黎部。 该图片社的图片大量刊载在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

    “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是个“神圣的群体”。

   布列松也尝试“试验电影”,于1937年制成第一部纪录片,记录西班牙内战时期外国医药援助实况。他的电影作品还有《野餐》、《比赛规则》和《电影》等。

德国 Dessau 1944,一个二战中为盖世太保工作的妇女受审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他拓展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多种可能性。在他5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用照相机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乐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上个世纪中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从西班牙内战到二次大战中的解放巴黎,再到后来的柏林墙倒塌。

    他曾亲历1948年甘地被暗杀事件和甘地的葬礼;也曾记录过西班牙内战、巴黎解放;1949年,他还来到中国,亲自记录了毛泽东的军队和平解放北平(现在的北京)这一历史性事件;1954年,他作为首位西方摄影师在斯大林去世后一年获准进入苏联。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布列松的立意是高远的,但他选取的素材通常都是微小的。“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因而,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

    《男孩》(1958)就体现了这种风格。它的题材并不重大,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在布列松之前,摄影更多的是作为一门技术在发展,而布列松使摄影艺术成为自觉。任何大师都是可以被超越的,但有些人却是永远无法被忽略,布列松便是其一,甚至有些流派是通过批判他而形成的。但赞同他也好,不赞同他也罢,有一点无可否认:布列松以自己的职业尊严感借给了世人一双慧眼,让人们在自己身边发现了从前不曾发现的美,而真正的美与尊严,无需阐释。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的是布列松与徕卡相机的关系。在众多的摄影大师中,布列松是使用的照相器材最少的一位大师。

    这与他秉承现实主义的风格有关,布列松不希望拍摄引人注意,他希望自己的拍摄不会打扰到被摄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其照片不依赖于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最纯粹最自然是他所注重的。布列松通常使用35mm平视取景小型相机,使用50mmf2的镜头拍摄,拍摄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实为宗旨。

    他从不使用闪光灯等附加光源。当光线不足时,他宁可使用高速胶片。他总是力图最大限度减少主观性,把客观存在的瞬间展现给人们。
 

    布列松的作品,每一幅都可以成为一个历史的凝固点。因为其所在年代的关系,布列松的新闻摄影作品非常具有历史感,可以从照片上看到一个时期的烙印。无论是人,是物,还是别的什么,他视角的延展性可以让你看到更多的信息。

Ezra Pound 1971 庞德 美国诗人

    庞德于1885出生于美国的爱达荷,通过菲诺罗沙(Fenollosa)接触到中国与日本古典诗歌。他在欧洲生活了很长时间,1917年在英国编辑Little Reiview,后来移居意大利。二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用英语对美国广播法西斯宣传材料。1945年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他于1946年被关入华盛顿的精神病院。在这期间。波林根-国会图书馆的诗歌奖评选委员会还是决定把奖授给他。1958年,在许多他曾经帮助过的诗人作家的活动之下,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于威尼斯,直至1972年去世。这张照片即摄于他去世前一年。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  1944

    居里夫人的那章课文不知还在中学英语教科书中否?依稀记得书本上那张插图中她是个美丽娟秀的青年女子,而布列松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疲惫紧张,甚至有点抑郁的中年女人。没有每天折磨人的平凡工作,也就不会有什么成果了。

英国 哈利法克斯 Halifax
 

摄于1948年 上海

    国民党统治后期无限度发行纸币,造成巨大通货膨胀,物价每天都要涨多次。年底政府允许市民每人购买40克黄金,当时人山人海,警察也不尽力维持秩序,造成挤压致死者十人左右。

    布列松享年95岁,去世之后,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曾悲痛的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