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OVI战略和随之而来的变革
在Nokia World 2008上,当诺基亚高层众口一词,自称是一家“软件公司”的时候,手里牢牢握着诺氏手机的人们似乎还有一点点震惊和迷茫,然而在座的媒体记者们却已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为诺基亚的移动互联网野心而微笑,更是为N97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的OVI而微笑。
OVI是什么?你可以不知道OVI,却不会不知道手机导航服务、手机音乐服务、手机电邮服务、手机游戏、手机广告和手机社区吧,如果这些服务是娇艳的花朵,那么OVI就是孕育它们的一块沃土。
OVI在芬兰语中是门的意思(door),他提供的是internet的入口服务网站。
详细的理解可以看他的网站:http://www.ovi.com
以下是来自百度百科的关于OVI功能性上的说明:
Ovi不仅可支持用户轻松访问现有社交网络、社区和各种内容,更是个人生活的“百宝汇”。它的推出让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的承诺更上一层楼。Ovi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里,用户可以接入他们现有的网络社区、订阅资讯和各种内容,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定义和塑造自己独有的Ovi体验。
借助Ovi,用户可以连接、管理和共享其移动及在线活动。以各种“体验套件”为载体,Ovi还能为用户提供生动逼真的用户体验,如地图、音乐和游戏等。无论用户是通过电脑还是直接通过移动终端连接到Ovi,展现在其眼前的都将是同样的导航图标。这就为用户创造了一种简单而熟悉的方式,以便其在不同服务间自如操作,轻松管理媒体内容和联系人信息。Ovi服务将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有些服务从一开始便会在全球范围内开通(如“诺基亚地图”),而另一些服务则将视能否与当地市场达成内容合作协议而定(如“诺基亚音乐商店”),各个国家不尽相同。
Ovi将面向三种环境推出:移动终端、个人电脑和网络
诺基亚公司与合作伙伴所讨论的热门话题,也不再是手机制造工艺与设计理念,而更多是导航、游戏、SNS等实际的应用,他们所感兴趣的竞争对手,也不仅再是三星或者摩托罗拉,而是Youtube或者Facebook。在过去,这些是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或者SP所关注的领域。手机的基本功能是通话,然而移动通信普及率的飞速提升,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当你手里的机器是一个精美然而无内容的空壳,它的存在有何意义?而当你拥有超强的技术和服务能力,却没有合适的终端去承载,又是怎样的一种遗憾?这种潜在的忧虑,恐怕是诺基亚做OVI,中国移动做SNS,Google涉足手机平台的真正原因。
当技术积累和用户需求到了一定程度,通信企业的角色正在发生转换,很难去界定一个企业的单纯属性。你是否发现,在诺基亚越来越像微软的同时,中国移动也越来越像中央电视台,而Google,则越来越像一家手机制造商。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权,谁就能够赢得用户。在掌握了大量数据,并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之后,IT企业们希望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用户行为特征,将信息的制造与传播进行统一,提供全套的服务而形成自己的用户社区。
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所有的通信企业都会成为一个SNS经营者。与其再区分IT、通信、互联网这些领域,未免显得有些多余,不如把大家统称为“信息企业”。
没错,这就是通信业正在经历,也必须经历的一场“变形记”。硬件是身体,网络是血液,服务是灵魂。一个健康的人需要样样俱全,却不可以各项都领先。对用户来说,一个首要的问题在于选择权。今天,我可以用中国移动的手机,上QQ和朋友聊天,去新浪阅读新闻,用网易邮箱,在Google搜索信息,但是明天呢?如果各路产品都被整合为一体,我是否还可以像在超市一样自由选购,并且去组合这些信息通信服务?假如每个企业都要变形,产业链或许会缩短,竞合关系将更加微妙。这场变形记的结果,每一个企业都可能是赢家,却不可能永远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