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XOO

Digest

“年”真的渊源于怪兽吗?

作者:张加才 发布时间 10/02/14 来源 张加才的博客

   年节就要到了,少不了有孩子要追问“年”的来历。按照民间流传的看法,“年”是一种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通过一番考索,我们认为,更为妥帖的解释应该是:“年”可能源于祈望、庆祝丰收的祭祀性的活动。

 

     1、“年”与谷物成熟有关

 

        汉字“年”,《说文解字》列在“禾”部,写法是:上为“禾”,下为“千”。“从禾,千声。”表达的意义是:“谷孰(熟)也。”

 

        但是,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年”字的写法(略)来看,专家认为是上为“禾”,下为“人”。容庚《金文编》说:“年,从禾,从人,亦声。”并特别纠正了《说文解字》的说法:“《说文》云:从禾、千声,非。”至于所表达的意义,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说:“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与《说文》基本一致。

 

        叶玉森《说契》也说:“疑从人戴禾。”“禾稼既刈,则捆为大束,以首戴之归。”意思是:庄稼收割了,打成捆儿,用头顶着运回来。

 

        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说:年“上面这个‘禾’字,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禾苗的禾,而是垂着穗儿成熟了的谷子。金文中许多‘年’字,作者特别把谷穗的硕满、沉甸都画出来了。真像人扛着收割了的谷子。”

 

        看来,“年”与谷物的成熟有关是没有问题的了。 但问题在于:“扛着收割了的谷子”,仅仅是“以首戴之归”吗?还是扛着成熟的谷子另有所为、有别的意味?

 

     2、“年”与祭祀活动有关

 

      《尔雅•释天》中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一般认为,岁、祀、年、载,是典籍中纪年的表述方法(岁、年、载今天还这样用)。

 

        先看“年”。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对“周有年”的解释是:“取禾一熟”。董作宾《卜辞中所见之殷历》说:“到了周代,才把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汉语大字典》认为:“甲骨文‘年’字意为稔熟,金文始用作年岁字。”据历史记载,唐代武陵的苗族“尝以稻记年月”;台湾凤山的高山族也曾以“黍米熟为一年”。

 

         “岁”字的意思也是“年谷之成”(参看《左传哀公十六年》)。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认为,岁字的原形“此乃戉之别构也”。刘文英认为:这是收割谷物的一种工具。因为每年收割一次,所以后来借这种工具的形象表示“年”。根据殷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的研究,年、岁二字的读音,分别从稔、穗而来。而《说文》对“稔”的解释,也正是“谷孰也。从禾,念声。”

 

        再看“祀”。“祀”主要是祭地神(地祇)的仪式。《左传•文公二年》:“祀,国之大事也。”《尔雅•释诂下》:“祀,祭也。”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引《尔雅》:“祠,祭也,天祭也;祀,地祭也。”作为国之大事的祭祀活动必不可少,尤其对于农业社会来说,祭祀地神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也有认为 “祭”是就地神而言,“祀”就天神而言。)

 

        最后看“载”。载:也有祭祀的意思。《国语•晋语四》:“重耳若获集德而归载,使主晋民,成封国,其何实不从。”韦昭注:“载:祀也。”

 

        既然“祀”、“载”都是祭祀的意思,古人把“年”、“岁”和“祀”、“载”排列在一起,它们相互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 我们不妨推测:“年”、“岁”起初是不是也与祭祀活动有关呢?

 

        让我们回到刚才提到的“年”、“岁”两个字的意象:“年”字像“扛着收割了的谷子”、“岁”字像“收割谷物的工具”,它们会不会就是祭祀地神、祈求丰年活动的关键性舞蹈或道具(法器)呢?

 

    3、“年”是期盼丰收(祈年)的祭祀

 

        “年”不仅仅是谷物成熟,而且还有谷物丰收的意思。

 

        《春秋榖梁传》上说:“五谷皆熟曰有年”(桓公三年),“五谷皆大熟曰大有年”(宣公十六年)。《书•多士》:“有年于兹洛。”孔颖达《传》:“有丰年于此洛邑。”《史记•天官书》:“有年。”张守节《正义》解释说:“有年:谓丰熟也。”

 

        这就是说:“年”兼有“丰年”的意思。这样看来,进行“祀”、“载”这些祭祀活动,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了“祁年”:祈求来年谷物丰收。后世帝王的祁年活动,正好可以作为佐证。北京不是现在还有“祁年殿”吗?

 

        如果再考虑到于省吾先生所说“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这层意思,那么,“年”还是一种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据陈久金研究,藏族的古老习俗就是“以麦熟为新年”。

 

    4、年之作为时间观念的古老表达

 

        年、四季和月等的划分,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前面提到:“年”作为时间概念是“取禾一熟”:用一年一度的谷物成熟来纪年。这在处于农业文明的汉族先民那里,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其他民族,也都仰观俯察、近取诸物来纪年。据记载:台湾高山族曾经以刺桐花开一度为一年;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突厥族、唐代西部的宕昌羌和党项羌、北宋时期东北境内的女真族、文成公主入藏前的藏族、直到成吉思汗时的蒙古族等,都以草木枯荣来纪年。

 

        当然,还有以动物来纪年的,如在《新唐书》里,就提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以吃过多少批大马哈鱼来表示自己的年岁。

 

        国外也存在这种情况:据维柯《新科学》,史前的希腊人“都凭粮食收获期来计算年份”。“用三枝麦穗或三次挥舞镰刀来表示三年”。17世纪佛罗伦萨的农夫还用“我们已收获若干次了”来表示“过了若干年”。

 

        至于在中国民间,“年”为什么后来同一种怪物联系在一起,相关问题只能以后另文来回答了。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429668&PostID=21931016